|
葉檀 評論員
受到4萬億刺激的A股市場脫離愁云慘霧的全球資本市場,有評論指出,A股市場的腰板挺起來了,A股重獲定價權。
最近這半年,A股市場受到國際市場非常明顯的牽引,而此前是絕緣體,基本上受到國有股減持等政策牽制,以至于全球皆漲我獨熊,最近一周的上漲是否說明A股又走出獨立行情了呢?
所有樂觀者都提到了4萬億元人民幣的財政刺激計劃,財政刺激計劃確實能夠利好某些企業,尤其是基建類的央企,以及與基建相關的企業。從明年1月1日開始的企業增值稅轉型,能夠為企業帶來切實的業績。目前股市的這一輪漲幅,是政府的經濟拯救方案在資本市場提前發酵,是政策市的典型表現,人們對政策救市抱有極大的信心,不過刺激時間有多長,還有待觀察。事實上,正是因為我國受到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導致國內產能嚴重過剩,才需要重拳出擊。
我國實體經濟面臨雙重考驗:一是能否以市場化的辦法化解產能過剩危機;二是人民幣能否成為自由兌換貨幣。這兩重關卡對于我國經濟是重大考驗,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此次4萬億刺激計劃能否奏效?與1997年、1998年的經濟緊縮周期相比,我國在1998年至1999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從1998年至2003年期間,政府發行長期建設國債9100億元,由此拉動的投資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但中國經濟仍然經歷了4年的通縮期,直到2003年的房地產市場化 (其實是高價化)、和2003年之后中國加快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才最終帶動了國內的消費,解決了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
經歷了2003年以后GDP兩位數以上的高速增長期,中國經濟有了一定的抵抗力。應該指出,與1997年、1998年相比,家庭消費支出在減少,而收入差距在擴大。1997年家庭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為45.2%,1998年為45.3%,而2007年為35.4%,民間消費在萎縮,中國過剩的產能只有靠外部投資與國際市場來消化。其間城鎮居民平均收入對農村居民平均收入之比,從1997年的2.5%上升到2007年的3.3%。可見,我國目前所面臨的產能過剩等問題比1998年更加嚴重,民間消費在削弱而不是增強。
經濟刺激計劃有助于解決中國基建與公益產品供應不足的短板,也將形成新一輪產能過剩與投資低效的問題,4萬億規劃尚未徹底出臺,一些鋼鐵企業擴張規劃已經出臺。可見,經濟刺激計劃與市場效率提升絕對不能混為一談,積極財政不能解決資源效率配置的低下與資本市場不公的問題,不能驅除大小非減持的陰云,此前一些銀行甩賣小非股權慘遭流拍,可見市場還處于信心薄弱期。
筆者堅定認為,產生大小非、大小限的新股發行制度問題是蠶食中國資本市場信心的毒瘤,此癥不除,中國資本市場的輸血機制,將成為大小非的盤中餐。
對于大小非市場并未形成共識。從證監會官員的表態,到最近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女士指出,對于市場關注的“大小非解禁”,其實許多國有控股公司減持欲望并沒有市場擔心的那么強烈,我們不必對大小非問題過分敏感,而應更多地關注企業的內在價值。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所說的 “今年大小非出來后當然得調整。現在股市不好了,有些人又要求政府把大小非給停了。好不容易改革的成果,為了當前的蠅頭小利把大小非給停了?現在沒法去救股市,要救那些基礎性東西,金融體系,宏觀經濟搞好了,企業的利潤好一點,股市自然好一點。”
很顯然,這些論道者并沒有提及上市公司動輒80%、90%的非流通股造成新股發行的高額溢價,也沒有提及源源不斷產生的大小非、大小限對資本市場的抽血和對市場基礎的腐蝕性,一味以市場化為大旗為大小非遮掩,此言論若成主流,中國資本市場將長期在低位徘徊,或者有意拉高、將到銀行避險的存款誘入股市。可以肯定,排隊等待發行的公司和現金流緊繃的上市公司,已經無法容忍缺乏融資功能的市場了。
兩周上漲就讓有些人忘乎所以,以為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以為中國資本市場可以不顧所有利空特立獨行,就忘了我國資源配置低效這一長期隱患,忘了大小非這一制度頑疾,實在是健忘、自大得可以。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