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袁名富
時下,兵敗富通的中國平安成了投資者和媒體嘲諷的對象:幸好1600億元的融資沒有到手,否則,不知道下場會是如何。
截至2008年10月16日,富通股價已經狂瀉至1.16歐元,以此計算平安的虧損已超過200億元。該公司發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業績預虧公告顯示,其虧損主要來自投資富通集團股票巨額浮虧的計提減值。
2007年11月,中國平安斥資18.1億歐元,在二級市場陸續買入歐洲金融機構富通集團總計4.18%的股票,一舉成為其最大的單一股東,并逐漸增持至雙方約定的4.99%上限。
一場危機正在席卷全球金融機構,國內企業界燃起了抄底海外金融資產的激情。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和業內人士更多地認為,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更需要冷靜和理性的思維,認真思考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可行性。
廉價資產:擋不住的誘惑
“咨詢海外投資、打算外出收購資產的企業明顯增多。”并購專家、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肖金泉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金融危機一來,相對來說,很多資產尤其是一些海外金融機構的市值縮水了很多,國內資金富余的企業便萌生了去海外撿“便宜資產”的沖動。
據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我國發生的并購金額超過431億美元,創下了歷史新高。其中,跨境并購交易更是超過了285億美元,相當于去年同期的4倍多。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向金融、資源型領域進軍。
危機中的歐美金融機構資產貶值,或以較低的價格被整體收購。比如,在9月中旬,雷曼兄弟宣告破產后,日本野村集團以2.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雷曼兄弟在亞洲業務。
抄底:漆黑的深淵還沒見底兒
“抄底”已經成了一個熱門詞匯,頻頻出現在各種私下談論和公開論壇當中。
肖金泉稱,9月份以前,華爾街投行還沒有大規模破產倒閉,國內不少企業就加入了海外“尋寶”之列。
“一些企業老總要求去海外看看,我說,連美國這些公司自己都不知道他們的問題有多少,災難有多深,更別提怎么去評估他們的資產了,毫不知情的投資人又憑什么來斷言‘廉價’的資產就一定‘物美’呢?漆黑的深淵似乎還沒見底兒。”肖金泉告訴記者。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主任何小鋒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直陳自己的觀點,“在國內做大了,并不意味著能在國際上玩得好,尤其是金融領域,水很深,國內企業都不懂國際游戲規則。”
他認為,國內金融機構首先要練好內功,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海外收購不宜倉促,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在危機狀況下更要把握好自己的事情,算清這次危機的直接和間接損失,做好風險防范。
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主席王巍近日在寧波股權投資論壇上講演表示,國內企業更應關注本土整合,而不是去海外抄底。中國金融體系不發達、不成熟,沒有配合中國高速崛起的經濟,而是造成了很多困難,使得國內儲蓄能力轉移到國外,給外國人買單。
探索多種支付方式
對于中國平安投資富通,一位業內專家提出,如果當初采取換股并購的方式,其損失肯定不會這么大。
中國企業多用現金參與并購的支付方式一直為業內專家詬病。有人提出,在歐美市場,并購市場已非常成熟,尤其在控制風險方面。而國內企業并購的融資安排與支付方式的落后和單一,使得風險來臨時無法躲避。
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常務理事費國平表示,與現金并購方式相比,換股并購的主要優勢在于并購規模不受企業資金規模的限制。而現金并購的規模受到企業自有資金、融資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即使能夠一次性支付大量現金,也會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和負債經營風險。
何小鋒告訴記者,用現金去收購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對企業的定價難,特別是經驗不足的人;而且操作的風險比換股并購大,換股的支付方式可以平衡今后難以預測的風險。
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