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世軍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如果把這句話送給在10月15日跳樓自殺的廣東“糖王”龐貴雄作為悼念的話,似乎有些不夠尊重,但它恰恰揭露了資本市場的無情。
盡管到現在為止,“糖王”之死仍是個謎,但有一點幾乎可以確定,那就是“糖王”在生前進行了錯誤的“對賭”操作,以至于在金融危機襲來之際身陷“債務泥潭”。
有人猜測,最近期貨市場的暴跌是逼死“糖王”的最后一根稻草。“糖王”可能在白糖期貨市場進行了巨額的投機性做多,與今年3月份以來的期、現貨市場糖價大跌背道而馳,最終將自己逼向了絕境。而支持這一猜測的最大理由就是,今年元旦至春節期間,白糖期貨價格由3600元/噸一路飆升到5385元/噸;加上雪災減產因素,很多糖企都看漲后市,紛紛存貨待售。但隨后糖價急轉直下,白糖901合約至10月10日已最低跌至2652元/噸,比峰值縮水一半有余。在這波下跌中,作為白糖生產企業,中谷糖業集團不僅沒有逢高售糖,反而將糖抵押給銀行,換回資金尋求擴張。糖價下跌致使抵押品價值急劇縮水,與市場“對賭”的“糖王”最終招來了貸款銀行的追債……
“糖王”以一死換來解脫,但對那些債主們來說,就沒那么幸運了。銀行的貸款損失自然可以從抵押品拍賣中撈回一部分,其余的補充一下壞賬,日后由政府來買單即可。但那些重承諾的債權人或企業就難了,只能靠自己來承擔。信用在“糖王”跳樓的一剎那就已煙消云散,剩下的只有危機面前中國企業孱弱的軀殼。
實際上,“糖王”之死已徹底暴露出中國企業抵抗金融風險的能力之弱和危機面前信用的無力。看一看手握重金卻仍不斷進行抵押、擔保、貸款、融資的上市公司有多少家,看一看銀行手中被輪候凍結的股權有多少股,就知道危機來臨時資金鏈斷裂的風險有多大,銀行的壞賬會有多高。對這樣的上市公司和銀行,投資者又有多少信心值得留戀?
融資融券的腳步越來越近了,但這一信用化的“對賭”模式注定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功運用,否則,難免會令“糖王”死不瞑目。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