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偉
昨天,“大小非減持將定期披露”的消息出現在各類財經媒體的顯要位置,作為一項“實質性利好”,市場有不同解讀。同時,昨天的A股市場大盤也在連續兩天反彈,逼近3000點大關之際顯露彷徨神色,某種程度上,市場走勢反映了參與各方對于“利好”的分歧。
今年以來,大小非減持成為困擾證券市場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因此,任何關于大小非的政策信號,都會引起市場高度關注。證券市場是個搏弈場所,定期披露大小非減持信息,一定程度上,相當于讓交易一方“看到”另一方的“底牌”,因為,透過減持信息,普通投資者將了解到大小非大約在什么樣的價位上,拋售或買入了多少籌碼,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制訂“攻防策略”。換個角度看,大小非們因為交易信息被披露,一舉一動將被“監視”,其交易難度和交易成本可能增加。
這里首先會有公平的問題。一個公平的市場,交易對手之間誰也不希望對方看到自己的“底牌”,現在,A股市場通過制度性舉措讓一方必須亮出“底牌”,而被“曝光者”卻沒有選擇和申訴的權利,顯然會引發市場公平性的爭議。
制度設計者顯然不會不明白規定一方“亮底牌”有失公允,因此,在維系市場公平和給市場某種預期,以釋放大家對大小非的恐懼方面,必須找到相對的平衡方案。現在看來,這個平衡方案就是“每月上旬披露一次”。這樣的信息當然也有一些作用,但和減持后馬上披露,甚至提前披露減持計劃相比,則價值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一場牌局的一方是職業選手,另一方是業余選手,組織者為了鼓勵業余選手參加比賽,承諾透露職業選手的某些信息給業余選手,同時,又不能讓職業選手感到“沒法玩”,就得拿捏好透露什么信息,什么時候透露,以便各方牌手都能接受。
這就解釋了一些資深市場人士關于相關信息并非“利好”,只是“中性”的判斷。因為,一個月披露一次此前的減持情況,確實很難給普通投資者帶來“實質性”價值,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事情遠非那么簡單,投資者如果認真讀讀昨天幾家證券報的社論,把定期披露大小非減持信息看做一個“新的起點”,以及社論中透露的種種“后續措施”,則不會得出相關信息只是“中性”的簡單判斷。
相關社論提出,應對全流通時代的到來,應該把握“制度建設的方向”。什么制度?社論提到了大宗交易系統,并以美國市場為例,說“股份在場外的大宗交易與集中競價撮合交易并行不悖”;“兩種價格并非絕無關系,但相互影響也并非特別劇烈”。
社論透露,監管部門表示,將在全面評估的基礎上,視情況對大宗交易的管理辦法進行修改。下一步,還將對大宗交易進行整體性規范,杜絕現有的各種漏洞,建設“滿足市場需求”的大宗交易平臺。
某證券報的社論還透露,“據悉,在規范大小非減持工作中,有關部門認為督促其事先披露,不失為一個思路。”果真如此,大小非將徹底暴露在散戶們的眼皮底下,游戲規則和現在大大不同。
解決股權分置是一項系統工程,目前看,這項工程更像是剛開了個頭。當規則制訂者把目光投向全流通時代,并從制度性建設角度認識全流通時,困擾股市健康發展的“疙瘩”就會步步迎刃而解。這樣看上去,披露大小非減持信息其實打開了一個巨大的想象空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