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 評論員
王益被“雙規”,這是德隆系倒臺之后中國資本市場的最大事件。
6月11日,“經中央批準”,證券業界的資深人士、國開行副行長、“非著名音樂家”大才子王益被“雙規”。一個熊市的結尾往往以一樁大案的了結畫上句號。這次會例外嗎?
讓我們記住這一事件。如果說德隆倒臺意味著“民間金融帝國”的垮臺,資本市場草莽時代的終結,那么,王益被“雙規”,很可能意味著既得利益集團的鐵板開始松動,王益庇護之下的資本市場,非民間的龐大的“系”也將隨之垮塌。王益被“雙規”是清理高層內幕交易的開端,這是比什么都重大的利好。投資者會明確認識到,最高層肅清股市秩序的決心不可動搖,中國有關方面有勇氣破除既得利益集團的大迷障。
圍繞著廣發證券借殼上市、太平洋證券離奇上市,此輪股改之后新的利益集團水落石出,而魏東的自殺成為一個關鍵點,死者長往、一了百了的好日子過去了。
在圍繞著王益形成的錯綜復雜的新利益鏈條中,我們看到了一大特色,即股權受賄,或者按李德林的說法是“PE式受賄”。這不是新招,卻用得爐火純青。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糾紛,筆者援引《財經》雜志的報道來認識一下什么叫PE式受賄。王益之弟王磊與備受爭議的太平洋證券上市案牽涉頗深。這家違規“創新”上市的“特例”公司,于去年12月28日在上證所掛牌。
“太平洋證券上市的程序問題,早在今年年初就被舉報至有關紀檢部門。舉報稱,證監會、云南國資局的官員涉嫌內幕交易,在股改之前曾購入太平洋證券原始股。太平洋證券上市開盤價達到46元,即使按照6月23日23.11元的收盤價計算,也獲利近23倍。”《財經》記者調查發現,截至2007年3月31日,也就是太平洋證券籌劃上市前后,該公司進行了兩輪增資擴股,股本擴大了1倍,股東數量也增加到16家,其中不乏鮮有耳聞、來歷難辨的 “神秘股東”,其中更有一家小股東與王益的親屬有直接利益安排。
這家公司名為天津市順盈科技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出資1503萬元,下稱天津順盈),持太平洋證券原始股的1%。該公司注冊于2001年,注冊時的法人代表即為王益胞弟王磊,后將主要股權轉讓至其胞妹王薇。之后,王薇亦于2007年5月16日名義退出。2008年3月18日,該公司股東會決議,原股東再次將股權轉讓給宗建文、覃偉橋兩位法律界人士。知情人士分析,最后一次股權轉讓,發生在今年2月太平洋證券上市被調查后,不排除現在的股東均為代持人。
另據證券市場周刊報道,太平洋證券的上市造就了至少9個身價10億元以上的富翁。5個自然人劉艷國、劉艷強、劉艷剛、韓紅和吳曉萌間接控制的北京璽萌置業有限公司,投資太平洋證券約2億元資金,按照開盤計算,市值超過84億元。由涂建、鄭億華、張憲、陳愛華控制的北京華信六合投資公司投資的近2億元投入資金,根據上市當天的股價計算,其持有市值為83億元。9個自然人控制的公司進入太平洋證券的時間10個月,財富增長42倍。
無風險股東是如何形成的,至此一目了然。有關方面一直以尊重市場的名義表示大小非流通行為不應受到歧視。這一說法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大小非,一是承擔風險、獲取收益的股權投資者,而另一類則是只有收益毫無風險的權貴大小非。
維護無風險大小非股東的市場權益意味著,這些大小非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將不利所得變現。所以,維護這部分大小非股東的利益,不過是維護資本市場的潛規則。筆者建議,對大小非股東征收暴利稅,根據持股成本按照不同的累進制征收,以鼓勵正常的股權投資,而將渾水摸魚者清除出市場。
對于大小非的綏靖,結果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股改之后限售股越來越多,既得利益越來越強大。
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敵人,不是宏觀經濟走勢疲弱,不是市盈率市凈率過高,這些理由在全球泛濫的資金面前,在中國宏觀經濟發展形勢面前,都不是理由。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在以市場化的名義,為偽市場化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