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檀:限制大小非解禁不是多數人的暴政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2日 11:04 紅網-瀟湘晨報
許小年先生認為,有關部門改變游戲規則,屬于多數人的暴政,是以中小投資者的民意為名對于大小非投資者的傷害。 許小年先生提醒所有投資者,“市場參與者也要認識到,在權利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多數少數的問題。少數大股東不得恃強凌弱,多數小股東也不能依小賣小,動輒以‘社會和諧’要挾監管當局,以‘弱勢群體’的名義侵犯大股東的利益。作為多數的小股東須知,他們或許可以從今天‘多數人的暴政’中獲利,但明天就不得不接受‘少數人暴政’的蹂躪,因為今天多數對少數的剝奪,為明天少數剝奪多數提供了道義和法理的支持”。 這一提醒非常及時,非常好。好就好在指出了中國所有投資者都被少數人控制這一事實。 中國資本市場雖然散戶眾多,但從未能夠形成多數人的暴政要挾資本市場,否則就不會出現“用腳投票”之說。常識是,如果可以用手投票,就不必用腳投票,資本市場用腳投票之盛行,恰恰印證普通股東用手投票功能的失靈。從制度上來說,A股資本市場不存在中小股東的多數人的暴政,因為沒有這樣的制度性通道。沒有制度表達形式的力量,不可能構成制度性的市場“暴政”。 A股市場中本應成為重要基礎制衡作用的類別表決機制,在股改中由于對流通股股東通過比例的硬性限制,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在股改后繼續充當花瓶,因為機構投資者力量的強大,與管理層利益博弈力量均等,容易達成妥協,而普通投資者力量渙散,博弈成本過高。相反,有關上市公司管理層倒是可以通過隨時修改規則,可以通過堅守以往的錯誤,來謀求既得利益。 此類例證不勝枚舉,就拿最近的例子說,出現了杉杉股份不經公告就出售了下屬太陽能公司的控股權,在投資者用腳投票反復博弈之后平安股份的再融資等等,以及普通投資者深惡痛絕、已成為投機與利益輸送標本的權證創設,至今仍在市場化的名義下行事。 中國資本市場不僅不存在制度化的多數人的暴政,反而存在制度化的為少數人服務的利益輸送的頑癥。因此,在一個權貴市場,提多數人的暴政一定要小心,因為我們很可能在以反對多數人暴政的名義下,喪失了建立公平的市場基礎的良機,更有可能在反多數人暴政的名義下,為少數人本就不應得的暴利張目。 當然,我們應該承認,有關方面出于種種原因,可能修改規則,在一定程度上削減大股東的利益。比如,在大小非減持過程中,對于大小非的減持有了限定。2005年9月5日頒布的《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與今年4月20日發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對股改后非流通股的出售加以限制,要求超過公司股份1%以上的在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統轉讓。這一辦法雖然可以輕松規避,但畢竟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大小非流通渠道作出限制,大小非大筆解禁時利用二級市場流通性稍顯困難,不得不通過在大宗交易平臺類似于做市商的制度找到買主,因此,存在市場折價。 這些是事實,同樣的事實是,在大小非與解禁股中存在暴利,無論任何市場對于這樣的暴利都會進行扼制,不是通過做市商,就是通過資本利得稅,而通行的辦法是開放市場,增加投資者,使溢價降低。 什么是暴利?讓我們引用一組張宏良先生的數據,加以形象闡釋。2006年,美國高盛集團、德國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出資37.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95億)入股工商銀行,收購工行約10%的股份,收購價格1.16元,到2008年5月9日收盤價每股6.14元人民幣;中國銀行則吸引蘇格蘭皇家銀行、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瑞銀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投資,共51.75億美元(合人民幣約403億),收購價格1.22元,5月9日收盤價5元;2006年,香港恒生銀行、新加坡新政泰達和國際金融公司共出資27億,以每股2.7元的價格購入興業銀行10億股,5月9日收盤價為每股35.42元。大小非成本通常相差不多,基本上在數元左右,或者是零成本。 此謂制度性暴利。原因在于,第一,普通投資者無法購買,公平性遠遠不如打新股;第二,市場封閉,固然有風險投資因素,但一些得風氣之先者卻屢屢成為大小非的贏利者。 對于這樣顯然會破壞市場公平基礎的暴利,對策是:或者根據成本與收益征收暴利稅或者累進制的資本利得稅;或者開放風險投資與上市注冊制,尋求市場均衡價;或者將盈利倍數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市場不開放,不均衡,有暴利,惟一的辦法就是重建基礎。管理部門限制大小非解禁是第一步,有必要在市場開放、均衡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多數人的暴政,在中國根本不存在。說白了,中國市場,只有權貴市場的暴政。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