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教授:政府救市邏輯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7日 11:59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朱武祥 股市并非一般的商品市場,并不囿于一般市場經濟原則,而該遵循金融政治經濟學的常識。在這一理論邏輯下,政府是股票市場的重要利益相關者,政府、上市公司和公眾投資者三者之間既有共同利益,又有沖突的利益。如今處于暴跌行情之中的股票市場,不是政府該不該救市,而是什么時機救市,如何救市。 近來,中國股市暴跌。圍繞政府“救市”與否有著尖銳對立的觀點。反對者認為,“股市自有沉浮,政府不應救,不能救,亦不必救。”這種觀點恪守自由市場機制的信條,過于理想化,不是現代金融政治經濟學的常識。 歷史經驗表明,美、英和法等國的證券市場早期階段,政府未加干預,公司質量魚目混珠,投資人自身也不成熟,最終導致市場信心崩潰,股市一瀉千里,陷入長期低迷之中 在新興市場,證券價格總體水平往往是由證券供應量與入市資金規模決定的。此時,如果證券完全自由發行和交易,沒有管制或放松準入門檻,證券發行規模總會超過投資者承受能力,勢必帶來股價下跌和市場低迷。 因此,政府有必要適當干預,來維持證券市場的持續發展。例如,在牛市階段,放松證券發行管制條件,推進證券發行市場化,增加股票供應,支持企業通過證券市場融資,加快發展;在熊市階段,則提高證券發行“門檻”,控制發行節奏,限制發行規模,來穩定市場信心。 事實上,自有證券市場監管以來,政府從來沒有對危機坐視不管,即使美國也不例外。原因在于股票市場不是簡單孤立的商品市場,股票市場發展越深化,越成為金融系統的核心,與經濟和社會就越水乳交融,政府也就越是股票市場的利益相關者。政府除稅收之外,還有更大的金融、經濟和社會利益。一個投資者喪失信心、長期低彌的股票市場,對投資者、企業和政府都沒有好處。 中國股市在短短18年內獲得迅速發展,卻未發生歐美證券市場早期和其他新興、轉軌經濟國家或地區證券市場普遍發生的崩盤現象。這一成就和奇跡正是政府適時干預的結果。 從根本上來說,股票市場不是一般的商品市場,一般的市場經濟原則不適合股票市場。股票市場對應的是金融政治經濟學原理,政府是重要的利益相關者。面對信心恐慌的股票市場,問題不是該不該救市,而是什么時機救市,如何救市。當然,政府沒有必要以維持牛市為目標。 如今,中國股票市場基礎性制度、上市公司結構、投資者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投資者承受能力也大大增強。但目前數倍于以往的再融資規模,特別是金融、地產等藍籌股的融資計劃超出一般投資者預期,加上大小非解禁,股票供應規模再次超過市場承受能力。實際上,隨著上市公司數量和大盤藍籌股的增加,上市公司階段性的融資規模與股票市場承受能力的矛盾將長期存在。這次股票市場暴跌說明,A股市場短期內還難以實現證券發行市場化,需要在提高投資人評價和風險承受能力的基礎上,才能逐漸放松。 上市公司、公眾投資者和政府是股票市場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三者之間既有共同的利益,又有沖突的利益。特別是新興市場,證券價格總體水平主要由證券供應量與入市資金規模決定。投資者的盈利模式主要是證券短期買賣的正向價差,而不是現金紅利。公司希望自主融資,但如果融資規模過大,顯著改變了股票供求格局,將影響股票價格和投資者收益。企業需要融資來加快發展,政府則要求股票市場穩定。 政府需要兼顧和平衡企業控股股東與公眾投資者、企業和政府對股票市場整體穩定的利益訴求。在三者之間發生利益沖突時,權衡三者利益的輕重緩急,調控市場擴容速度和規模。 因此,在股票市場信心恐慌、持續低迷時期,仍然需要控制證券發行節奏。但由于A股市場基礎性制度、上市公司質量、投資者結構和承受能力已經變化,在調控方式上,不必采用以往的提高證券發行門檻的做法,可以在融資規模、融資窗口方面給予行政指導。 另一方面,可以放寬境內外資金進入A股市場的條件,繼續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QFII、社保基金、保險資金,境內外私募基金,增加合格投資者的規模,提高市場有效性。此外,還可以加快發展非公開發行的定向發行和私募市場。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技術創新或商業模式創新的中小企業,進入快速增長階段,迫切需要上市融資。可以放寬國內中小企業境外上市的限制,使一批優秀企業不因為A股市場承受能力的限制而喪失發展機會。 (作者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公司金融教授)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