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時報:及時治療股市圈錢恐懼癥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 09:24 中國經濟時報
2008年剛剛開始,中國股市就深陷“重婚門”。中國平安、浦發銀行的巨額再融資計劃引發金融股暴跌,大秦鐵路、深發展、中國聯通、中國石化等又因再融資傳言而導致股價放量下跌,從而沸沸揚揚、真真假假的再融資傳聞,搞得資本市場雞犬不寧。 將增發、配股等“再融資”行為比喻為“重婚”,是著名企業家尹明善先生在“股市婚姻論”中的精彩比喻,他還把IPO上市比喻為“結婚”,并分為“早婚”和“晚婚”。據他說,由于資本市場允許“重婚”,很多以前比力帆小的企業通過不斷的“娶房納妾”,漸漸都趕超了他的企業,于是他對自己的“晚婚”決定懊悔不已。其實,將上市和再融資作為企業家圈錢、做大的手段早就不是新鮮事了,2001年之后的幾年暴跌,就是對中國股市“圈錢”、“賭場”、“老虎機”等竭澤而漁式的畸形規則給予最直接的回應,經過了漫漫熊市的休養生息和股改的刺激,市場終于開始信心恢復,可是在中國股市嘗到“早婚”和“重婚”甜頭的上市公司,現在又紛紛“獅子大張口”、瘋狂再融資,讓戰戰兢兢的中國股市一度陷入了“圈錢恐懼癥”,投資者信心極度下滑,滬指從6124.04點一路跌到了3600點附近,從而“股市底在何處?”成為近期投資者最大的疑惑。 市場恐懼再融資的背后 股市如此下跌顯然是不理性的,但是為何會造成這樣的局面? 對此,筆者曾在今年1月30日發表的《反思中國股災與次貸危機》一文中進行過詳細剖析,除了“外生因素”次貸危機的余震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中國平安再融資誘發的“圈錢恐懼癥”和股市非理性炒作導致的非理性下跌。 此輪中國股市大跌有人認為中國平安只是替罪羔羊,但是如此巨額的“再融資”確實是誘發股市暴跌的導火索,也是再次觸發投資者“圈錢恐懼癥”的根本原因。中國投資者恐懼上市公司“圈錢”已經由來已久,以往歷次暴跌都與其息息相關,而且混亂的融資環境和監管者的不作為傷透了投資者的心,在五年熊市的煎熬后剛剛開始恢復,但又被機構投資者操縱的行情折騰得一會過熱、一會過冷。 這種大起大落的背后:一則反映了中國資本市場融資、再融資制度存在著嚴重缺陷,單一的股權融資和過低的融資門檻,以及當前緊縮的貨幣政策,是上市公司紛紛進行盲目再融資、囤積資金的根本原因;二則反映了上市公司對未來股市行情的不樂觀判斷,上市公司這種急功近利的再融資行為導致市場和投資者普遍對預期產生了恐慌,任何市場參與者的行為都與股市行情息息相關,但是對于一個口口聲聲說要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營造價值投資的市場,但實際卻成了“相煎何太急”的局面;三則反映了市場參與者的不成熟和不理性,占據著大半總市值的機構投資者時常操縱股市行情,并與中小投資者進行不對稱性的博弈,從而大起大落的行情成為他們洗劫中小散戶的工具,就拿近期的“兩會行情”來說,雖然有其自身的特征,(筆者曾在2005年兩會前夕對中國股市政策市的“兩會行情”做了“會前行情”、“會間行情”和“會后行情”三個階段的總結:政策在會前朦朧滲透預期【放政策】、市場在會間采取下跌逼宮【要政策】、會后對政策落實進行炒作【用政策】)這種“兩會行情”是典型的“散戶與機構博弈、機構與政府博弈”的畸形政策博弈怪圈,但藍籌股在近期非理性砸盤顯然是有人在操縱、逼空,逼迫政府出臺救市措施,其造成的暴漲暴跌都是長期以來“政策市”和機構作祟的結果。中小散戶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操縱能力,只能在大起大落的行情中被機構玩弄于鼓掌之間;四則反映了管理層對股市的誤判(唯融資看股市功能,而忽略了投資和資源配置的本色功能;唯市盈率和指數點位來看股市冷熱)和不恰當的政策干預(政策干預往往滯后于市場反應,經常產生時滯效應和反作用),以及一些捕風捉影的官員言論和消息,使得股市反應過頭、起落幅度過大。 不能再采取休克式療法 既然再融資誘發了這么多病癥,如果再像以前那樣叫停再融資和IPO,是不是能解決這種矛盾? 當下,在學術界很多人提議采取此種救市策略,以緩解市場資金面的需求壓力。此法雖然來得直接,但只是一種非市場化的解決之策,仍停留在“政策市”和“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治表層面。前些年這些措施曾屢試不爽,一度被作為調節市場的政策手段,但這種休克式療法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上市公司的惡意圈錢,無非只是抑制了融資需求,這種一刀切的方式也限制了一些真正需要融資和發展的企業,而且堵塞了新鮮血液的輸入,阻礙了資本市場的壯大和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休克式療法就是一種倒退,與當下的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一樣,反思是為了更好的進步,如果反對就是沒有出路的倒退。 我們知道,股市的三大基本功能就是投資、融資和資源配置,三者兼施并舉,任何一個功能都不能缺少和偏倚,否則就必然會成為一個畸形市場。當然,再融資并不等同于“惡意圈錢”,上市公司再融資畢竟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功能,但是忽略了市場中的投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其行為就是自私的“圈錢”。對于一些投機性融資和惡意融資的上市公司,應該進行思想教育和規范管理,對其融資請求,證監會應該嚴格把關,可以根據宏觀經濟環境來適當調整其批準方向和批準速度,同樣可以達到控制市場供需節奏的效果,而非實施因噎廢食和休克式的療法。 況且,通過對中國股市大起大落的原因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誘發“圈錢恐懼癥”和引起中國股市大起大落的因素絕非簡單的再融資,顯然不能只采取簡單的“叫停再融資”或“降低印花稅”,因為這只是一支強心針,不能從制度根本上緩解中國股市的各種矛盾,應該從根源上實施全方位的治療,以期長遠的健康穩定,讓市場恢復投資價值,讓投資者恢復投資信心。 “圈錢恐懼癥”如何治療 對于當下的中國股市,筆者建議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來綜合治療: 首先,建議管理層對市場的基本功能進行重新認識,讓投資、融資和資源配置的本色功能平等發揮,而非單一地強調融資功能而忽視其他功能。并清醒認識當前中國股市的核心矛盾,及早改革詢價、發行制度,將困擾市場畸形的根源問題徹底解決,對IPO融資和增發、配股等再融資政策進行及時調整,讓上市公司進行適度規模和適時融資,而非不分時宜的盲目圈錢。在這一點上可以學習美國經驗,上市公司再融資必須要與企業給投資者的回報數量和分紅數量聯系起來,避免上市公司一味向市場和投資者索取。 其次,建議對當前的股東大會投票表決制度進行改革,讓十大股東按照持股數表決,讓其占最終結果的六成權重,讓其余參會表決的股東按一人一票的原則來表決(這一點可以學習聯合國大會的表決機制,不分超級大國還是彈丸島國,實行每國一票制),但表決結果只占最終結果的四成,然后加權求算最后的投票通過率。 這樣就可以防止很多上市公司的大股東“一股獨大”、操縱民意,這種加權方式也同時尊重了資本和大股東的權利,也可以激發上市公司和大股東對中小股東的尊重,不合理的再融資必然會被以腳投票,而非目前的束手無策。如果有這樣的加權機制存在,或許被大部分人反對、被少數股東高票通過的平安再融資就不會再頻頻上演了。 第三,建議盡快降低或逐步取消印花稅,減少市場中的交易成本,從制度上保證股市非“負和”游戲,保證市場具備最基本的投資機制。2007年從股市凈流出了2005億元的印花稅,與2007年全年上市公司的凈收益相減,其結果所剩無幾,如果用“5·30”之后的這兩項指標相減,或許結果為負,理論上就是上市公司的所有收益都進了政府的腰包,市場中平均沒有任何投資價值,投資者只能去博取差價,而非投資收益、分紅。若再不及時降低印花稅,這種“負和”游戲在理論上難以為繼,勢必會繼續以往的投機炒作。 第四,應該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和多層次資本市場,及時開設創業板和柜臺交易市場,讓企業融資的渠道趨于多元化,而非目前單一在股市直接融資或單一的在銀行體系間接融資。 第五,完善市場的基本制度和基本職能,讓具備做空機制的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早日出世,讓市場具備最基本的多空博弈功能,而非目前畸形的單邊做多。 第六,加強對機構投資者的風險教育和巡察、懲處力度,提高監管者的監管能力和監管水平,讓證券監管部門盡快放權、讓利,進行體制改革,及早向服務型、監督型、問責制的政府部門轉型,改變目前裁判員和運動員一身兼的畸形體制。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