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融資干什么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5日 14:35 經濟觀察報
李利明 從去年交行、平安和建行回歸國內A股市場,到3月5日平安在今年再融資1600億元獲得股東大會的通過,以及浦發銀行(愛股,行情,資訊)計劃再融資400億元,種種跡象充分表明:國內的金融機構再融資已經成為潮流。那么,這些金融機構再融資要干什么? 我們認為,為了金融企業自身健康發展而融資完全可以理解;為了滿足急速擴張的欲望,甚或是為了滿足機構主事者個人的宏偉目標,那么無論融資金額多或少,都不免使市場產生疑慮,并且金融企業在非常難得的綜合經營松動的發展機遇面前,對于偏離主業的風險一定要認真評估,防止重蹈上藥世紀80年代末日本大企業的覆轍。 今年年初以來,平安集團1600億元的再融資計劃和浦發銀行400億元再融資計劃,先后成為國內A股市場大跌的導火索。我們認為,市場并不懼怕再融資行為,投資者的判斷基礎,并不在于融資額是否“天量”,而在于融資的目的何在。 如果金融企業是為了自身的業務健康發展,在業務發展的合理規劃內融資或者再融資,都是可以理解并會被投資者所接受的。工行219億美元的IPO并未使市場懼怕,因為融得的資金是用于補充資本金,一方面是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滿足監管當局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為接下來幾年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資本基礎。事實上,過去幾年三大國有銀行相繼在海內外上市,籌資金額都在百億美元以上,但是從來沒有遇到惡意圈錢的指責,并且投資者都對它們的股票進行了熱捧。 如果再融資的本身并不是為了自身業務的發展,而是為了滿足急速擴張的欲望,甚或是為了滿足機構主事者的宏偉目標,從而在主業之外急劇擴張,那么無論融資或者再融資的金額多或少,都有被市場視為是在惡意圈錢的可能。 的確,國內金融企業正面臨兩個非常難得的機遇,一個是伴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銀行、保險、證券行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跨越,從而帶來了自身業務急劇擴張的機會;另一個是監管機構對于金融業綜合化經營的逐步放寬。在這兩個機遇面前,國內的金融企業都處于不進則退的狀態:如果不抓住機遇的話,很可能在幾年之內自身的地位和名次不保,甚至有可能遭遇被兼并或收購的命運。因此,通過急速擴張來保住、提升自己的地位和位次,甚至在重大機遇面前實現后來者居上,對于一些積極進取的金融企業來說,不失為一項理性的選擇。但是,采取何種方式來實現這個目標?是做大主業還是全面出擊? 我們認為,對于偏離主業太遠的風險要認真評估。就以銀行進軍證券業和保險業而言,或者保險公司進軍銀行業和證券業而言,是否在一個領域做得很好就可以推廣到其他領域?并不盡然。正如業內普遍樂觀預期的銀行系基金公司,認為其大股東銀行的雄厚實力將為其在基金業快速崛起提供巨大支持。但是到現在,兩年半過去了,并沒有看到銀行系基金公司有多么驕人的業績。從國際上看,1998年花旗和旅行者集團合并,組建了囊括銀行、證券和保險業務的全牌照的花旗集團。但是到了2006年初,花旗集團把旅行者人壽賣給了大都會人壽,在遭受次貸危機損失時也在考慮把投行業務出售的問題。 過去20年,偏離主業而進行多元化投資最終失敗,這樣的例子在企業界屢見不鮮;日本的企業在1980年代在全球進行了瘋狂的收購,最終卻以割肉止損的方式慘然退出,這方面的教訓值得國內金融企業引以為鑒。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