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融資考問金融監管制度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 14:39 中華工商時報
本報記者馬璐瑤 在當前中國股票發行市場化程度不高的情況下,監管部門應該進行調控,上市公司不能想融資就融資,特別是融資的速度、規模,應該和市場的狀況條件結合起來,把握好節奏 自1月21日中國平安公告千億元再融資以來,浦發銀行、大秦鐵路等陸續傳出再融資消息,滬深股市持續大幅下跌。 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已有44家公司提出再融資預案,融資規模接近2600億元。而在市場流動性十分充裕的2007年全年,也不過有190家上市公司實施再融資,總額尚不足4000億元。據中國平安的擬公開增發不超過12億股A股和412億元分離交易可轉債,其一家規模即將在1200億左右。 一時間,市場籠罩于再融資的恐慌之下,于是有專家出來呼吁:中國需要制約利用再融資做空股市的制度設計。目前的制度設計,再融資完全是由大股東和大機構說了算,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小投資者反對也沒有用,為此,有政協委員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再融資可以參照股權分置改革的做法,通過股東大會把關,讓大股東回避,由中小股東投票決定。 強勢高票通過 盡管散戶們群起抵制,盡管最大基金流通股股東“倒戈”,但是中國平安3月5日的股東大會還是通過了這項涉資千億的A股再融資議案。 該議案不僅是通過了“2/3”這一再融資方案的關鍵線,而且超過了90%的“高壓線”。 這就意味著在接下來的12個月中,中國平安董事會將著手增發12億新股與412億元分離交易可轉債。按3月4日其收盤價計算,中國平安這次再融資金額將超過1200億元。 當晚10點中國平安發布的公告顯示,參加臨時股東大會現場會議和網絡投票表決的股東及股東代理人共8934家,代表股份約56.97億股,約占公司總股本73.45億股的77.57%。其中,內資股股東及股東代理人共8917家,代表股份40.54億股,約占公司總股本的55.20%,外資股股東及代理人共17家,代表股份16.43億股,約占公司總股本的22.37%,其中向不特定對象公開發行A股議案,投贊成票的有52.87億股,贊成比例為92.8% 此前,有關中國平安再融資議案獲通過早在市場預料當中,但如此高的通過率卻還是在市場意料之外。不過無論如何,中國平安此次再融資方案通過,相當于為其后的浦發銀行、深發展等公司的再融資打下基礎,A股擴容在所難免。 把握好市場“火候”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如果融資方案能在本次臨時股東大會上獲得通過。我們會審慎考慮推出再融資的時間、規模和市場的承受能力。”面對臺下數百名股東代表,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在近一個小時的答問時段中反復強調,這不僅是對近日風起云涌的負面言論的回應,也是其再融資方案通過后馬上需要面對的一大問題。 畢竟再融資怎么融、融多少,這里面不僅有利益的問題,更有一個“度”的問題。再融資不僅要有利于上市公司,而且要有利于投資者,更要有利于股市的健康發展。此外,上市公司再融資還需要把握好市場的“火候”,要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顧及廣大投資者利益,否則再融資就很難得到投資者的響應和市場的認可。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近日表示,上市公司再融資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功能,是市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決不應是惡意“圈錢”行為。“市場對監管層關于再融資的表態是歡迎的。”該政協委員說,再融資行為是上市公司的市場行為之一,但在當前執行從緊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背景下,更要提防一些上市公司盲目再融資,抱著“此時不融資更待何時”的“圈錢”心理,大搞“圈錢比賽”。 有分析師對記者說,在當前中國股票發行市場化程度不高的情況下,監管部門應該進行調控,上市公司不能想融資就融資,特別是融資的速度、規模,應該和市場的狀況條件結合起來,把握好節奏。 折射金融監管缺位 來自兩會上的消息,全國政協委員、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已向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遞交提案,建議在金融監管領域建立一個“大部門”,以適應金融業混業經營的需要。 胡成中以“平安再融資風波”為例佐證了其建議的重要性與急迫性。胡成中認為,市場對平安再融資計劃如此激烈反應,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再融資公告未詳細披露資金用途,只表示將全部用于補充資本金、營運資金及監管部門批準的投資項目。 “依業內人士判斷,平安融資并非用于保險主業,而可能收購某外資銀行股權,至少會利用所籌資金一部分收購一家外國金融機構股份。”胡成中說。 時至今日,該項再融資案的具體融資用途仍然是個謎。如此龐大的再融資,竟然成了猜謎游戲。我們這個市場的制度缺失已經暴露無遺。一方面是企業的利益,一方面是投資者的知情權,信息披露不充分,極有可能造成市場不公,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 “但正是這點,凸顯了平安混業經營在分業管理模式下的尷尬。”胡成中拋出這個觀點。其實,從項目上,上述活動涉及證監會增發審批、保監會募集資金用途、銀監會收購審核等一系列審核;在信息披露上,由于上市公司、基金公司等由證監會監管,平安旗下的平安保險公司由保監會監管,平安信托公司、平安銀行由銀監會監管,“沒有綜合監管機構,所以只能先按證監會規定公告。” 的確,市場化的金融籌資計劃,因為誰是主管者不明確,信息無法公開、快速處理,已經成為對中國投資者信心的重大考驗。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