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層為何強行擴容 平安天量融資的背后操手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5日 10:34 股市動態分析
有個問題我一直都在疑惑,在今年1月中旬,行情正在經歷海外次貸危機沖擊的當口,是什么力量驅使管理層放出中國鐵建和紫金礦業發行的消息?僅僅只是管理層“誤判或者忽視”了A股市場已經陷入弱勢均衡的現實?還是管理層另有隱情? 而中國平安的天量再融資,難道僅僅只是其大股東的一腔熱情?抑或這其中還有更深刻的背景? 如果真的僅僅只是融資方(在這個邏輯結構當中,管理層也可以和大股東一樣,被當作融資方的代表)的誤判,事情還真的很單純。我們的“精英”還是頭腦太簡單,沒有及時“領會”市場格局的微妙轉變,或者是其融資欲望過分強烈,以至于“利令智昏”,在錯誤的時間做出錯誤的判斷、發出錯誤的信號。 但我們的資本市場似乎向來不那么“單純”——國有資本借助資本市場做大做強的欲望,以及證監會發出的“要服務于中國經濟轉型”的政治愿景,擺明了“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給人以太多的想象空間;而政策市的格局又給了上層建筑足夠的操作空間。 我們在羅列管理層近幾個月以來的一系列動作之后發現,有兩條利益紐帶可能主導中國資本市場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政策導向,進而主宰行情的發展,而且他們都是以資本市場的擴容為其主要特征和外在形式—— 其一,是以滿足實體經濟的發展和轉型,達成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過渡所必須進行的“多渠道擴大直接融資”; 其二,則是中國資本逐步向海外擴張所可能進行的,通過國內資本市場募集資金、或者借助國內資本市場這個平臺向外滲透。而此時,身陷“次貸危機”泥沼的國際金融資本,對此的歡迎程度肯定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時候。 果真如此,那么,現在是國家壟斷資本和國際金融資本,在加快A股擴容的問題上達成了“默契”。 第一,就是我們自去年底以來所再三強調的,黨的“十七大”所明確提出的“多渠道擴大直接融資”的基本路線,這一點已經通過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加以細化,并且肯定會在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被正式確立為“國策”。 正是因為這一點,證監會在推進有關工作時才能夠“底氣十足”,而恰恰是因為去年底、今年初以來,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情況并不如人意,加之銀行信貸在此期間又大幅度的攀升,以至于出現了直接融資規模萎縮,而間接融資翻倍增長的“趨勢倒掛”現象,管理層應該明顯感受到“肩上的擔子很重”,其政策壓力可想而知。 于是乎,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管理層為何要在1月份,行情面臨次貸危機可能的沖擊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中國鐵建和紫金礦業等IPO,雖然中間不幸遭遇1月中旬暴跌的波折,但管理層很快通過兩次審批新基金發行,先穩住市場的陣腳,緊接著,待市場驚魂甫定(前后不到一個交易周),就馬上為“重啟”擴容注入“久違”的新資金。 可以說,這是管理層在“強行焊接”自去年底開始,發端于發行制度改革,中途被暴跌行情所暫時打斷的擴容路線圖。 第二,關于中國平安的天量再融資,現在也有不少聲音在猜測,平安之所以敢于在行情不明朗的大勢之下,拋出天量再融資的方案,其背后很可能有國家的戰略意圖。 去年以來,中國資本加大海外投資、布局的勢頭日益明顯,或許在中央政府看來,現在身陷次貸危機當中的西方發達國家和金融資本,比之平時更容易接受中國資本的進入。中國于此時加大資本外投,無論是經濟成本還是政治成本,都大大降低。也正因為此,我們近期比較頻繁的看到,中國資本陸續與海外資本結緣的“喜訊”。而中國平安,作為國內知名一家金融巨頭,在這種背景下去進行有關的海外投資,或許是有更為深層次的“內幕”。畢竟,中投公司具有太強烈的國家主權色彩,這成為了其進行多種投資所難以避免的障礙。而具有外資大股東背景,且很大程度上“民營化、市場化”的中國平安,則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如果是這樣,那么,平安的天量融資背后,很可能獲得了管理層甚至是更高層默許甚至是支持。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