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籌資一年等于十年不合市場化原則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8日 01:10 上海商報
周俊生 2月17日的中國經濟網上出現一條快訊,提供了一條重要的信息:2007年我國資本市場首次公開發行(IPO)的籌資額達到創紀錄的4382億元,相當于1996-2005年的總和,是2006年的2.7倍。注意,這里提供的數字只是首次發行的,如果加上數量同樣驚人的增發之類的二度融資,這個數字一定更為壯觀。 令人遺憾的是,由于我國新股發行機制的極度不合理,普通股民并沒有從這一場又一場的“首發盛宴”中得到多少好處,大量的一二級市場差價是由財大氣粗的機構得到的,普通股民要想買到新股,只能像博彩那樣碰運氣。 股市籌資在去年出現“大躍進”,一方面固然是牛市的推動,但我們還應看到,這也是由于新股發行市場的管制出現了變化。近幾年來,在管理層的推動下,新股發行市場逐漸引進了“市場化”的原則。所謂“市場化”,主要是指發行價格和發行時機都可以由企業與承銷商自行決定,管理層不再對此進行審定。這種做法有利于管理層從瑣碎的事務堆里擺脫出來,也避免了管理層對可能存在的企業欺詐上市承擔審批責任的尷尬,更有助于融資企業樹立對投資者負責、對市場負責的觀念。 “市場化”的這種初衷當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具有濃厚國情的中國資本市場里,“市場化”的經卻常常被念歪。早幾年,我們見到的是,一些企業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市場資源,不顧企業融資需要和回報可能,提高發行價格,以至出現了籌得資金后去買國債的咄咄怪事。進入2007年后,情況出現了變化,高漲的牛市使管理層的工作重心開始向調控市場傾斜,加大發行市場籌碼投入成了打壓指數的一種政策工具。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大量盤子超大的國企加快了發行上市的步子,以至出現了一年等于十年的怪事。這種不斷抽血的做法發展到現在,終于出現了嚴重的惡果,導致資本市場出現了連續不斷的深幅暴跌。 一年等于十年的發行規模,是超越中國資本市場現有的承受能力的,因此是不合“市場化”的原則的。“市場化”要求的是,參與市場博弈的各方能夠有平等的話語權,但在我國目前的資本市場上,普通股民其實根本沒有對市場的話語權,只能被動地接受企業與機構合謀定下的價格,所謂的“用腳投票”只是放棄購買股票,而不是與發行者討價還價。 我們必須正視的一個現實是,盡管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市場的基本矛盾,即企業融資需求與市場有限的承接能力之間的不平衡依然存在,甚至會在某一階段表現得十分突出。令人感到不安的是,進入2008年,盡管市場行情已經大不如前,但大企業利用股市籌資的欲求并沒有減退,仍有相當多的大企業排著隊等待圈錢,甚至已經上市的企業也不甘人后,要利用再融資的渠道來抽取市場正在不斷減少的資金。而且,管理層還正在籌備建立創業板市場,市場“銷金”的勢頭一點也沒有比去年減弱。因此,如果有關方面仍然在所謂“市場化”的幌子下,不顧市場現實盲目擴大一級市場,那么,早晚有一天這個市場會被壓塌。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