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重慶2月12日電(記者 程正軍)作為2007年的“明星”理財產品,“打新股”理財產品在過去一年一直受到投資者的熱烈追捧。然而,由于產品同質化競爭的日益加劇,各家銀行最近在“打新”理財上慷慨“讓利”,出現了手續費降價潮,一些銀行的手續費降幅甚至達到50%。但是,理財專家提醒,在比較管理費率的同時,今年“打新”理財應著重關注產品的流動性和短期化趨勢,“打新”理財宜“短打”。
記者在重慶采訪時發現,近期,中信銀行降低了“新股支支打”理財產品的管理費率,降幅達到50%,降價后手續費是投資完成后提取收益的10%,認購時不發生手續費;而此前這家銀行執行的收費標準是,投資完成后提取收益的20%。工行最近推出的2008年第2期增強型新股申購,僅按1.2%的固定費率收費,不收取業績報酬。
但是,理財專家提醒,在比較管理費率的同時,今年“打新”理財需要關注產品的流動性。理財專家說,中國移動、中信泰富等大盤藍籌股今年將陸續登陸A股,融資量不會低于去年,但發行期不會像去年那樣密集,新股上市的溢價也會有所降低,在這種背景下,某個月份“打新”收益可能特別高,而某個月份收益可能很低。
理財專家說,今年“打新”理財產品的短期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如深發展新股隨“新”打產品,可隨時選擇資金進出;興業銀行“新股理財”收益增強型產品,在申購新股間隙,閑置資金可投資于保本型產品,增加了收益率;招行“新股月月贏”理財計劃更靈活,每只產品都是月初起息,月末到期。因此,投資者應該根據自己資金特點和風險承受力,結合新股發行選擇合適的打新股理財產品,盡量做到“快進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