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融資應有市場公正與預期性評估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1日 05:02 中華工商時報
1月28日滬深兩市出現大幅下跌,兩市不到80只股票上漲,普跌特征明顯。其中,滬綜指收于4419.29點,下跌342.39點,跌幅為7.19%;深成指收于16177.83點,跌幅為6.45%,滬深兩市交投量為1672億元,比前一個交易日略有減少。 對此,可以說近期國內股市出現的暴跌,在某種意義上是因次貸危機影響周邊股市下跌,內地貨幣政策從緊以及股市本身的天量融資計劃綜合作用下的結果,而中國平安1600億元的融資消息又可以說是釀成本次股市暴跌的一根導火索。因此,就現有股市所有的融資行為作一點公正與預期性方面的相關反思,或許應該是一件好事。 首先從市場公正角度看,可以說由市場經濟的取向所決定,股市即應有融資功能,同時這種融資也應當是一個符合市場公平競爭要求的資源優化配置過程,否則,沒有公平機制保證的融資必然會使相關的資源錯配,并由此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市場機制受到扭曲。可以此而觀,股市現有上市的行政審批以及國有大型企業的上市及融資,其背后的行政推動以及所體現行政意志,顯然不能說是源于市場競爭機制所得出的配置結果。所以在此行政主導前提下,一個不難預見的結果是:一些按市場要求本應可優先在市場融資的非國有中小企業,卻由于行政的主導作用而不能、或不能及時在股市融資,并由此得到相應的發展機會。可以說,如此市場現象的存在,不僅使市場資源發生錯配,并且這也與市場經濟所倡導的公平競爭取向不相符合。 而從市場預期的觀點講,雖然目前股市與以前相比,其所有的市場承受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然上市計劃該如何安排、融資數量又該是多少,對股市又會有哪些影響,可以說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事先評估才是。對此就以中國平安這次的1600億元融資計劃來說,所面臨的正是次貸危機、周邊股市巨幅震蕩的市場環境,而在如此情形下推出巨額融資計劃,會對股市產生什么影響,其影響又會產生怎樣的市場結果?這,顯然在情理上也是需要在事前有所評估、有所預期的。然讓人覺得遺憾的是,近日保監會主席吳定富鼓勵與支持有條件的保險企業“走出去”入股境外保險機構的講話,卻使人在一定程度上使平安融資背后的行政“影子”得到了某種印證,同時也不得不讓人發出這樣的疑問:難道為了“走出去”,就一定要使國內股市利益受損、并以損害中小股民利益為前提嗎?倘若不是,而這只是市場猜測,那如此天量融資計劃的市場預期評估是不是也該有? 所以筆者認為,不論是國內資金“走出去”還是內地股市本身進步,在某種意義上都需要以自身股市“內功”制度健全為條件,而不能僅僅為“走出去”而臨陣磨槍,或以犧牲自己股市為代價。(1G4)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