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監管改革要避免權利裸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9日 09:25
中國經濟時報
-投資者說 -北京投資者李季先
對于華爾街來說,十幾年是彈指一揮間,但對年輕的中國金融市場而言,在如此之短的時間里掀起巨浪,實在讓全世界都目眩。
但惋惜的是,我國的金融監管遠跟不上這個新興市場的蓬勃發展,無論是傳統的證券監管,還是2008年即將推出的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等衍生品市場監管都滯后于實際發展。一方面鑒于目前證券監管人事機制相對固化,市場上監管者與被監管者“敵眾我寡”的局面很難在短時間內得以根本消除;另一方面,我國“行政監管包打天下”、“重行政監管、輕其他監管模式”的傳統根深蒂固,從而輕視了投資者的自救或行業自律,直接導致我國證券市場上諸多法定權利被人為虛化成了“裸體權利”,如果這種制度不盡快改變,中國證券監管就很難擺脫“法規越來越多,問題也越來越多”的惡性循環。
美國之所以在SEC行政監管之外突出其司法監管,日本之所以在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的行政監管之外格外重視自律監管,其道理就在于此。換言之,綜合動用各種監管手段,使“有權利必有救濟”深入監管者的骨髓,從而最大限度避免權利裸化和監管機關“鴕鳥政策”的形成。畢竟,沒有司法救濟或缺少其他救濟措施的自然法,“裸化權利”是沒有意義的。2008年,隨著資本市場執法資源的進一步整合,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等司法機關在資本市場監管逐步滲透,中國證券監管改革的制度邏輯也必然要像西方成熟市場那樣,首先回歸到“避免權利裸化”這一證券監管的“應然”軌道上來,然后在投資者“權利”基礎上搭建新的監管體系。譬如以投資者知情權為中心,搭建上市公司大股東“承諾”失信行為的糾正機制等。
需要明確的是監管者未來對投資者訴權的引導。中國新《證券法》盡管賦予投資者以查閱賬簿權、股東代表訴訟權、虛假陳述等違規行為訴權,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投資者這些權利的行使,或依賴于行政監管當局的有效督導,或受制于司法機關所設前置程序和其他類似于“法無明確規定而拒絕受理”等司法鴕鳥政策的限制。中國證券監管下一步改革的關鍵是強化監管者的法律意識,任何監管立法、執法中勿忘監管是為“保護投資者權利”而設,切實采取司法、行政、自律等多種措施來避免權利裸化或虛化,使“權利必有救濟”成為證券監管之本。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