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執法戰爭:解剖證券執法生產線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2日 15:32 21世紀經濟報道
杭蕭鋼構案、帶頭大哥案……惡性違法違規案件被證券監管部門鐵腕查處后,必給予市場以威懾與警示。然而,這個查處證券違法違規的“流程”,在外界看來,卻是神秘而威嚴的。 多位熟悉內情的專家證實,在證券執法系統,已形成一條“發現、調查、處理問題”的“生產線”。 其中,前端涉及交易所、證監會稽查局和業務監管部門、派出機構等,后端涉及證監會行政處罰委員會、法律部等。各部門分工不同、職責不同,工作時互相協調、配合,從而實現對證券違法違規的立體監控、調查、處置。 大體說,交易所負責一線監管、自律監察,派出機構進行日常監管和現場檢查,稽查系統立案調查,行政處罰委員會提交審理、行政處罰意見——這是證券執法“生產線”在證監會內部的流程。若涉嫌刑事犯罪問題,則由證監部門移送司法機關,進入刑事問責程序,至此,行政與刑事方得緊密配合。 這條“生產線”在保證證券執法效率的同時,更加強了對執法質量的控制。通過證監系統的自我約束與制衡,保證經過生產線的“產品”達到合格要求。 “原料采購”:案源輸入 生產是需要原材料的,證券執法“生產線”的原料,即案源,來自各種渠道,大體可分證監系統內部和外部兩個渠道。 “最主要的是內部渠道,包括交易所、各業務部門在日常監管過程中或稽查部門在監控過程中發現的線索。”接近管理層的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 交易所作為一線監管部門,對二級市場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實時在線監控,出現異常狀況時,其監控系統就會報警。 比如有股價異動,則導致異動的股票賬戶將會直接受到監控;若上市公司有重大信息披露,信息內幕人及關聯人在信息敏感期內有交易行為,亦會受到監控。 “這套交易監控系統,在全球亦屬先進,也是最直接的案源。”上述人士表示。 根據“警報”的嚴重程度,違規行為屬交易所職能內的,由交易所直接處理;超越交易所職能的,“警報”將直接上報證監會稽查局和相關業務監管部門。 “比如,發現有券商利用借殼搞內幕交易,相關資料會分報稽查局和機構監管部。”知情人士介紹。 與此同時,證監會各業務監管部門包括派出機構,在日常監管過程中,都會發現各種問題,這類問題基本線索比較清晰,為“生產線”提供了常規“原料”。 “上市公司違法違規這一塊,過去主要是依靠日常業務監管部門包括派出機構,他們發現問題提出立案,稽查部門核查如果符合立案條件,就正式立案。”上述管理層人士說,而隨著各種信息渠道的發展和違法違規行為的花樣翻新,稽查部門逐步規范流程,加強了主動出擊。 2005年證監會開始在上市部試行轄區監管責任制,則是日常“主動出擊”的監管核心機制之一,其一般是在日常監管過程中發現問題,即去核查,若有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的,就會要求立案。 據悉,稽查部門尤其是其負責立案的處室,每天瀏覽報紙、網絡等媒體信息,注意投資者的動向及關注的熱點,如上市公司是否利用媒體進行不規范的信息披露,是否有定向增發、重組、借殼上市等等容易引起股價波動的信息報道,進行全面搜索,及時發現違法違規線索。 “帶頭大哥777就是這么發現的,5月21日電視上報道說他的點擊率超過了演藝人士徐靜蕾,當時就覺得有點疑問,一個投資咨詢的博客,在沒有咨詢資格的情況下,怎么會有這么高的點擊率?經在網上查詢,發現該博客涉嫌違法違規提供證券投資咨詢業務。第二天,稽查部門就對其開始立案調查了。”一位經驗豐富的稽查人員告訴記者,媒體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案件來源。 與此同時,證監會網站上也接受到證券違法違規方面的投訴,而舉報也是重要的案源之一。 “深加工”:調查+復核 案源一來,稽查部門的“CPU(中央處理器)”功能隨即開始運轉。 據悉,稽查部門確立了非常明確的辦案流程圖,包括案件受理、調查、復核和移送每一個過程,同時,制定了有關案件辦理的各種規范格式、制度等,以保證處罰的一致性。 根據辦案流程,來自各方面的違法違規的線索,通常是先到稽查部門的立案處,由該處先分析線索,做出基本判斷,根據情況不同進行分別處理。 其一,若事情較小,會轉由證監會相關部門電話提醒監管對象,注意行為的合規性,或約見監管對象,進行當面提醒。 其二,若涉嫌違法違規,將啟動非正式調查程序。非正式調查一般交由派出機構進行,但如果案子比較大就直接由稽查局的大案要案處直接負責。根據非正式調查結果,如果發現問題不嚴重,一般會采用日常監管措施予以化解,調查行為隨之終結;若確有違法違規的證據,則進入正式立案調查程序。 需要慎重的是,一旦立案即進入了正式的執法體系,就好比上了“發條”,必須走完“立案-調查-審理-處罰”整個流程,沒有充分理由,任何人都不得阻斷這一“業務鏈”。 “調查”工作,是證券執法生產線的“深加工”環節。通過調查取證,認清案情并予以定性。 此前證券執法架構中,稽查系統包括稽查一局和稽查二局,約50人左右;加上派出機構中的9個大區稽查局和36個稽查處,全系統共約300人,負責所有證券違法違規案件的調查工作。 “近一階段,稽查系統運作原則更新為‘統一調配、統一管理’。”知情人士透露,新體制確立前,在集中接收案源后,一般案件由稽查一局交派出機構調查,涉嫌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的交稽查二局,其他重大案件交稽查一局的大案要案處,隨即進入“艱苦卓絕”的調查階段。 調查工作結束后,所有案件并不直接轉給審理部門,而是交由稽查局內部的復核處進行內部復審。復核處是負責案件調查質量把關的出口。 “其目的是把一個高質量的‘產品’而不是‘半成品’,交給審理部門。‘高質產品’的標準是事實清楚、證據充分、認定準確,并要一一對應,證據鏈要非常清楚。”一位稽查人員說。 立案復核處人員通過審閱調查終結報告和相關卷宗,分析立案原因、調查取證過程等,判斷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充分、認定是否準確,如果有疑問則跟調查人員進行溝通,不夠清楚的地方由調查人員去修改或補證,之后如果還存在意見不一致的地方,即上復核會討論。 復核會要求稽查局的所有人員都參加,在會上,復核人員會站在調查人員及協調人員的對立面上,對具體問題提出自己的質疑,調查人員及協調人員要予以充分解釋,復核人員對雙方的意見、對事實和證據、對法律適用和處罰尺度等予以分析,最終做出自己的判斷。 “如果在復核會上還有不一致的意見,就舉手表決。”證監會內部人士透露說,調查部門一定要盡量生產合格的“產品”,否則會影響審理的效率。 此外,關于法規的運用、處罰的尺度,也可參照同類案件的處理記錄,參會人員可以充分發表個人意見。 “生產線”流程至此將有兩個出口:一是,若當事人涉嫌觸犯刑律的,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繼續未竟之工作;二是,若須追究行政處罰責任的,交由證監會行政處罰委員會進行審理。如果審理認為涉嫌犯罪的,還會將案件轉交司法機關。 “產品出廠”:處罰+移送 行政處罰委員會的審理,是對稽查“產品”的“定級”階段。 據悉,行政處罰委員會的委員由從事監管工作多年、有良好專業知識背景的資深監管人員專職擔任,目前的常規設置里是9個主審委員,再分別每人有一個助手,共18個人。 “在重大的會計、法律問題上也可以聘請外部專家,成立專家委員會,提供一些客觀的意見。”知情人士說。 行政處罰委員會主審委員審查案件的事實、證據和法律適用,根據法律規定提出處理意見,處罰委員會合議作出決定,在此基礎上形成行政處罰告知書,告知當事人。被處罰人若對處罰不服,可以在收到告知書的7天之內要求聽證。由行政處罰委員會組織聽證會,聽取當事人的申辯。 聽證結束后進行合議,程序類似于法院的“合議庭”,判斷當事人所提供證據是否采信,原來要處罰的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充分,認定是否準確,處罰是否適當。 “如果需要調整處罰結論,將合議如何修改處罰決定,改的理由要充分;如果認定準確,則維持原判,出具最終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證監會內部人士透露。 流程到此并未終結,如果當事人不服該行政處罰,還可以要求行政復議,由證監會法律部的行政復議部門具體負責,該部門有權對行政處罰結果提出異議。而如果復議結果還是維持原判且當事人仍不服判決,則可以到法院起訴證監會,也可到國務院申請行政終局裁決。 “科龍案當事人顧雛軍就是經歷了這一系列的流程,證監會行政處罰后,顧選擇申請國務院行政裁決,終局裁決維持原行政處罰決定、行政復議決定,證明證監會的執法產品是經得起檢驗的。”一位稽查人員頗為自信地說,事實上,只有極少數案子會走完這全部的流程,大部分在行政處罰委員會作出行政處罰以后即告終結。 至此,行政執法流程全部結束。 “再加工”: 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涉嫌犯罪的證券違法案件在移送公安機關后,即進入司法程序。直接負責的是公安部派駐在證監會內辦公的證券犯罪偵查局。 證券犯罪偵查局要按照其工作流程,對行政機關移送的案件,按照管轄規定組織地方公安機關進行立案、偵查,如果達不到追究刑事責任的標準,則按照規定退回移送機關處理。 對偵查終結應當起訴的案件,則移送有管轄權的檢察機關提起公訴。檢察院認為案件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符合公訴條件的,即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公訴。人民法院最終依法作出判決,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 整個證券執法的“生產線”即告收官。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