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資金政策兩無虞 機構被迫做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7日 21:35 中國經營報
“散戶決定上漲,機構決定震蕩,我們只剩下決定多發年終獎。”上海一家大型券商老總調侃道。 “短期風險在加劇,但新增資金仍有實力掌控大局。”該券商提供的一份內部研究報告這樣指出,中長期股票市場的趨勢不變是基于兩大前提不變:政策的不干預與資金流動性過剩持續。 機構集體做多 在“五一”前最后幾個交易日中記者采訪獲悉,有保險資金已達到投資上限、QFII則稱滿倉看多,最有意思的是有基金稱半個月前倉位還較輕,目前已接近滿倉。 “其實我們永遠在做多,現在要做一個加注就是股指期貨推出之前。”一家基金經理這樣表示。根據公開信息,該經理所在的基金公司股票型基金均顯示為滿倉。 “說我們在減倉是可笑的,整個基金行業必須看多。事實上未來股指期貨的推出對基金非常不利,不管未來證監會在股指期貨上給基金的自由度有多大,基金出于價值投資理念必然會繼續看多股市,因此將來只能沽空股指。所以理論上股指做得越高對基金越有利。”該基金經理笑著告訴記者,“話說回來,現在基金不滿倉不看多,基民不答應啊。” “QFII、保險資金和社保資金近期都在增大投資份額,基金目前雖然大規模減持了一些此前上漲較多的大盤藍籌股,但同時買入了成長空間較大的二線藍籌和題材股,屬于調倉而不是減倉。”一位研究資金流向的券商分析員認為,機構仍然普遍看好后市。 “也許‘28現象’(只有少數股票上漲)又要重現了,但這次不會再那么涇渭分明。事實上,基金在大量拋出大盤指數股的同時開始買入整體上市和并購重組題材股。”港澳資訊研究部主任田文斌判斷,目前股市正處在切換熱點的過程中,在前期低價股、垃圾股的一輪報復性行情中,股價均上漲了1倍,在年報行情接近尾聲之際,基金開始關注整體上市和并購重組題材完全在情理之中,而新置入的板塊很可能會成為下一輪行情的價值中樞。 “整體上市和并購重組的預期太大了,在這個題材炒完之前股市肯定看好。”前述基金經理斷言。 管理層“放手” “證監會原則上不會直接行政干預市場運行。”一位接近證監會的人士對記者如是說。 4月24日晚,有傳言稱管理層正在安排有關媒體推出提示股市過熱的社論,然而該社論并未如期而至。 “在5月以及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管理層主導的政策面變化將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內在措施、機制創新、市場監管。”某券商內部研究報告判斷。 首先,以證監會為代表的管理層具備行政干預股市的手段,但除非經濟、社會環境發生重大變故,或者更高層要求“打壓”,否則,證監會原則上不會直接行政干預市場運行。近日,證監會官員也再次強調,證券監管層在加強監管的同時,將嚴守不干預行情的政策。 市場監管則成了管理層保障行情平穩、健康發展的最有利武器,必將得到管理層的強化和倚重。今后相當時期內,管理層政策層面的動作很可能除了按部就班的制度完善,就只有各種監管措施的出臺和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曝光。 “內幕交易、操縱股價及基金公司的老鼠倉等行為將是管理層的重點打擊對象。”一位交易所人士告訴記者,證監會對于市場的監管,正在不斷升級。 “近期有部分違規資金在出逃。”一位券商主管經紀業務的老總說。但該老總同時認為,這對股市的影響不大且是暫時性的,因為大部分2006年新增賬戶是嚴格按照實名制開設的,這些賬戶基本健康,有問題的賬戶多是此前沒有第三方存管的賬戶,但預計這些賬戶目前獲利豐厚,所以該退出的也退了,不想退的則是“有辦法”解決問題。“如果沒事發生,你覺得哪個券商會真的嚴查自己的衣食父母?”該老總認為,陣痛無礙大局。 重新定位流動性過剩 “管理層對入市資金開始以新的眼光來看待,這或將成為流動性過剩不被硬性打壓的前提條件。”一位接近監管層的學界人士告訴記者,此前“流動性過剩”始作俑者來自中國貿易順差所造成的外匯占款,以及人民幣升值預期下的“熱錢”涌入。但高層目前對“流動性過剩”的源頭產生了較大分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指出,一季度基礎貨幣總量并沒有太大波動,“流動性過剩”的根源在于一系列金融產品及交易機制創新,放大了貨幣的乘數效應,最終使得基礎貨幣在總量不變的情況下衍生出更多的貨幣,從而形成了“流動性過剩”。 “貨幣乘數效應的‘放大’目前來看已是不爭的事實。”前述學界人士告訴記者,隨著居民財富的累積,客觀上為證券市場拓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為國民進行投資累積了相當的財富。在目前為數不多的投資渠道中,財富效益日現的股市無疑是最便捷也最通暢的發財致富之路。 除了流動性過剩的保證以外,目前正值股市擴容的“青黃不接”時期,種種原因使得紅籌“海歸”放行還得假以時日,這期間已經沒有太多好的優質資源可供上市,因此目前股市擴容的速度與規模,均不會威脅到資金面波濤洶涌的股市。 中國經營報記者:戴奕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