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市場在過去10年間發生了巨變。亞洲外匯儲備資金和石油美元成為牽動大市的新興力量,資金的流向變得全球化、多元化。在投資領域,國界在消失,估值在趨同。國家的風險溢價似乎在下調,股市間的PE值、債市間的spread的差距在收窄,市場價格的波動幅度在減少,利率和集資成本在下降。
2006年10月27日,對于中國的銀行業以及全球資本市場,都是值得紀念的一天。中國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在香港、上海兩地同時上市,集資220億美元,成為全球資本市場有史以來集資規模最大的IPO。工商銀行的上市估值為兩倍市凈率(price to book ratio),接近國際銀行業翹楚HSBC(匯豐銀行)當時的市凈率;工商銀行2007年預計股本回報率(ROE)為12%,而HSBC卻高達18%。IPO通常會有折讓,但是工商銀行賣得比HSBC還貴。用“全球資金熱捧”來形容工商銀行的上市,絲毫不夸張。
9年前幾乎同一個日子,中國最大的電訊營運商中國電信(現名為“中國移動”)尋求上市,集資42億美元,卻費盡周折。如果42億美元集資額中的90%不能被美國資金以ADR的形式認購,中國電信的IPO便會胎死腹中。今天集資規模大過中國電信5倍有余的工商銀行IPO,還沒等邁出香港,已被數倍超額認購,根本不需要到美國兜售。
時代變了!9年前的中國是資本凈輸入國,為了引進資金不惜提供大量政策、折讓優惠。今天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本凈輸出國之一,手中的美元幾乎可以用“泛濫”來形容。筆者估計工商銀行公開認購股份的四分之一,通過各種渠道流入中資、華資企業和金融機構手中。
在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是中國經濟的棟梁、各行業的精英。他們的品牌、信譽對于中資、華資來說,是不言自明、毋庸置疑的。但是他們的品牌、信譽對于遠在美國、歐洲的基金經理們來說,卻是陌生的、許多時候值得懷疑的。中國企業在公司管制、會計公信度等問題上,于是被打上了問號。這些問號許多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但是都會體現在股價的風險溢價上。今天由于中國本土資金的大量參與,這個風險溢價似乎開始消失。其實風險溢價的消失,從一個新的角度解釋了近來香港H股的飛漲。
本土資金充裕程度的戲劇性變化,不僅在中國出現,亞洲其他國家也或多或少地出現了。我們估計日本以外的亞洲各國,由10年前的凈資本輸入2000億美元,轉為今天的凈資本輸出2500億美元。這是亞洲股市、債市近年出現結構性牛市的基本面因素之一。
資本市場在過去10年間發生了巨變。10年前資本市場的主要買家是傳統的退休基金、共同基金,但是對沖基金現已占金融市場交易的半壁江山。創投基金、私人銀行業務蔓延到亞洲,進一步拓寬了資金的頻譜,加強了市場的多元性。亞洲外匯儲備資金和石油美元更成為牽動大市的新興力量。在投資工具上,不僅傳統的股市、債市依然活躍,商品、能源、黃金異軍突起,新興市場(尤其是“金磚四國”)惹人注目;衍生產品、結構產品更是大行其道,成為另類的投資工具。
這一切的背后,是資金的全球化、多元化趨勢。資金的來源變得全球化、多元化,資金的去處也變得全球化、多元化。在投資領域,國界在消失,估值在趨同。國家的風險溢價似乎在下調,股市間的PE值差距、債市間的spread(編者注:美國國債是所有固定收益債券的基準,一般的債券只報spread,也就是同國債收益率之間的差數)差距在收窄,利率和集資成本在下降,市場價格的波動幅度在減少而波動方向則趨向聯動。在金融領域的全球化進程中,中國也是一個受益者。
(作者為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師。本文為個人觀點,并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