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劉紀鵬:打通代辦和中小板是下一步發展關鍵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 03:03 第一財經日報
本報記者 張曉燕 發自深圳 針對深交所希望打通中小板——創業板——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下稱“代辦”)的思路,8月24日,《第一財經日報》由此話題開始,通過電話采訪了經濟學家劉紀鵬。 《第一財經日報》:你如何評價深交所希望打通中小板——創業板——代辦這三個層次并建立升降通道的想法? 劉紀鵬:深交所實際上想借鑒的是納斯達克系統的三個層次,包括納斯達克的全國市場、中小資本市場、OTC和OTCBB市場,有一定的新意和合理性。我認為,打通中小板和代辦的通道才是關鍵,這個過程要三年時間,快的話一年。在溝通了從代辦上中小板的升級制度后,擬升級企業必須先在代辦待夠一年,并根據其表現,才能決定轉不轉到中小板。這是目前正在探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路。 《第一財經日報》:中小板下一步發展的關鍵問題是什么? 劉紀鵬:當務之急就是從代辦到中小板的升降通道要起步,要打通代辦和中小板,這步棋必須現在就抓。深交所可以把戰略重點放到中小板上來,未來三年要把中小板發展到2000家公司,中小板的IPO、發行速度、中小板監管的標準等,都要圍繞這一思路。同時把已上市企業的監管達到一個更好水平,把維護中小股東的利益落到實處。 《第一財經日報》:如果中小板三年要上2000家公司,現在的速度是不是太慢了?為提高速度和效率,交易所是否有擴權的必要及可能? 劉紀鵬:現在太慢了。我一直認為今后上市審核應該下放到交易所去,但不管誰負責審核,都應該加快中小板的上市力度,放慢滬市上市公司的擴容速度,因為市場更能接受這樣。某種意義上我們并不擔心上市之后漲得高,我們擔心的是別上市后跌破發行價。其實,不管是中小板發行價過高,還是大盤藍籌跌破發行價,都是中國股市社會生態實現平衡的必然產物。我們可以用兩個指標來調節,一是加大中小板的上市規模和速度,二是提高信息披露水平。 《第一財經日報》:三層構想中的創業板還是紙上談兵,現在推出創業板的時機成熟了嗎? 劉紀鵬:中小板和創業板的關系是一個含糊的概念,創業板的推出至少是二十年后。不管是美國、歐洲,還是中國香港,創業板的出現都是在其主板市場發展了大約100年后。內地主板市場剛剛發展了15年,我們的上市資源也非常豐富,當目前的監管水平、誠信制度,都達不到成熟市場的水平,不可能把創業板提上議事日程。 創業板的發展有四個條件:第一,市場的監管手段比較成熟、經驗比較豐富;第二,投資人相對比較理性;第三,機構投資人比例占大多數;第四,上市資源相對枯竭,所以才大幅降低上市標準。 《第一財經日報》:你認為深交所、上證所以及香港聯交所今后會如何定位? 劉紀鵬:未來上證所是以股本規模取勝,深交所將以數量取勝。股改之后,我們有兩大任務:一是多層次多元化資本市場的建立,二是中國股市新文化的建立。而對于多元化、多層次的體系輪廓,我在搞一個研究,就是“兩大一小,七個場外。” 兩大一小,就是指上證所和港交所都以搞大盤藍籌為主,一個籌集內資,一個籌集外資,上證所不搞代辦,港交所放棄創業板,現在港交所拿著創業板是個燙手山芋,深交所今后也不要再搞大盤股的內資籌集,而是一心一意搞好中小板的發展,這樣的話,深交所和兩個交易所就是“保持距離合作、錯開位置競爭”,深交所就要像納斯達克那樣,承擔七個場外的升級轉化使命。 《第一財經日報》:“七個場外”具體指什么?和全國遍布各地的產交所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 劉紀鵬:圍繞中小企業的發展,劃分成七個場外和深交所一個場內,不僅照顧到全國各地對資本市場需求的布局,而且每個大區為主的場外交易市場之間又有聯系,所以對證監會的監管和證監會未來十五年的發展戰略而言,這都是一個極具挑戰的大構思。 七個場外,就是說,今后的代辦系統要做到點線結合,“一條線”有深交所的技術支撐和結算交割系統,“點”就是要在幾個大區布點,東北是沈陽,華北在北京或天津,華東在上海,華中是武漢,華南是廣州,西南在成都或重慶,西北在西安。各地產交所圍繞這樣的大布局,先省、再大區,據我了解,現在各地都在搞,像云南省各地的產交所按公司制已經統一到一個交易所上了,然后云南再跟整個西南聯網,西南再跟全國聯網。 這幾年深交所和各地的開發區都簽了協議,這些開發區普遍依托各地的產權交易市場,所以,各地的產權交易市場如果以點開花的話,深交所可以在信息披露、登記結算,甚至交易制度上,提供以條條為主的全國支撐系統,就能把場外OTC和中小板統一,在全國范圍的中小資本市場上建立起升降制度。 中國的中小企業太多了,為他們配套僅有一個深交所是不夠的,所以配置七個場外,而七個場外又不能太分散,深交所在這其中起中樞作用,帶領七個場外有序發展,形成大布局。這樣可以根據國情和國際規范,把中小企業向股份公司過渡的戰略落實到行動上,而且同時為它們籌到資,完善了它們的治理結構,這樣的一個市場又可以在全國范圍實現,所以意義極大。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