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驅云撥霧看恐新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 07:22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肖漁 “中國A股市場正在邊緣化、空心化!”一年前,擔心國內優質上市資源流失的討論一度鋪天蓋地,一些專業人士紛紛發出上述呼吁。然而,一年后的今天,這些聲音似乎戛然而止,輿論的焦點又一邊倒地撲向了事物的另一極———新股恐懼癥。 大盤股上市、恢復市場融資真的如此可怕么?就在中國銀行6月份平穩登陸A股市場的時候,很多人似乎都已經擺脫了這樣的困惑。然而,伴隨著近期股市連續調整,一切都發生了轉變,市場再度患上“恐新癥”。事實上,市場好,股票發得好;市場壞,股票發行難。這在海外市場也頗為常見。因此,業內專家給出的建議是,對大型優質企業上市,投資者還需轉變心態,辯證地看待。 其一,目前市場中大盤股的分布不夠均衡,數量也遠遠不足。比如,目前兩市的第一權重股中國銀行,它的市值已占到上海市場的17%,它的股票每漲跌一分錢,都將影響滬綜指同向漲跌一個點。盡管也有人將其喻為“定海神針”,但這一狀況本身就蘊含著“不正!钡囊馕,即中行打個噴嚏,大盤就得感冒。如此不僅讓股指失真,也使大盤的漲跌牽系于個股之上。從這個角度說,市場需要更多類似的大型優質企業上市,市場的穩定性才能牢固。 其二,金融市場流動性過剩的出現,已讓今天的股票市場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幾年前大為不同。怎么吸收流動性?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大量發行央行票據,這些措施都是有限的,遠不如將資金引向資本市場來得快。在這一背景下,適當發行股票和企業債券,會將更多的外部資金疏導到股市,既為市場帶來了增量“血液”,也有利于將過多的流動資金轉變為證券,促進企業資本的形成。 其三,將視角放到更為宏觀的層面,解決我國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嚴重失調的老問題,也需要發展市場融資。事實上,我國企業過度依賴銀行貸款給經濟帶來的隱患已經日益嚴重,每一次宏觀調控必定造成相當規模的銀行壞賬。數據顯示,上半年銀行新增貸款已達2.18萬億,全年肯定要突破既定2.5萬億的規模。而今年的股票發行迄今才有600億,其中,中行和大秦鐵路占據了一半以上的份額,其余中小板公司的融資規模微不足道,全年也就1000億左右。由此可見,直接融資相對于間接融資的增長,還相去甚遠。 面對大型優質企業上市,市場出現了葉公好龍般的過度反應。“雖然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全流通時代的來臨已使市場環境發生深刻巨變,但是很多投資者的心態卻還沒有調整過來,仍舊停留在股改前的認識!蹦迟Y深觀察人士說。 困擾市場的因素還在于,對于新的發行機制下的很多新問題,很多投資者的認識還處于似是而非的階段。比如對8000億打新資金影響的判斷。歷史上曾有9000億申購資金的最高紀錄,需要指出的是,4、5年前出現的9000億紀錄是在金融市場流動性尚不強的條件下創造的。而如今,金融體系中,跨行業的資金流轉已非常之頻繁,且不說房地產市場,就是在股市和債市之間,資金此消彼長的變化就已非常清晰。相對于每年新增數萬億的貨幣供應來講,8000億的打新資金實在不足為奇。 再有,需要認真探討清楚的命題還有:怎么衡量戰略配售、定向發行等環節中,機構鎖定成本與獲取收益間的關系;如何評價新的發行制度對于發揮機構穩定股價、發現價格方面的作用等等。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如果似是而非,就很難對目前的市場狀況進行清晰的判斷。實際上,在新的發行機制下,市場內生的約束機制已經開始逐步顯現,特別是在適宜的制度安排下,市場對大盤股的發行是能夠給予認可的。 誠然,觀念的轉變、心態的調整都需要一個過程,這個轉變也許會帶來陣痛。不過,盡管恢復市場融資已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但據記者了解,監管部門在讓市場之手發揮作用的同時,也會充分考慮到市場的承受能力,充分尊重A股市場目前仍以散戶結構居于主導的現狀,力爭在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市場的承受程度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