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黃湘源:歪打正著的釜底抽薪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 09:17 每日經濟新聞
如狼似虎般的定向增發勢頭或將由于基金參與該行為的受限而有所緩和,這也許并不是證監會限制和規范基金此類投資行為的本意,但對于當前過于迅猛的定向增發熱潮來說,卻可謂“歪打正著”,客觀上起到了一定“釜底抽薪”的作用。 證監會的《關于基金投資非公開發行股票等流通受限證券有關問題的通知》顯然并不是沖著定向增發而來的,其最根本目的,不過“是為了防范基金因過多申購定向增發股票可能引發的流動性風險”。 基金參與定向增發,是以犧牲基金資產的安全性與流動性為代價的。由于基金用投資者委托的錢所投資的定向增發股票在其鎖定期間股票無法拋售,一旦基金資產的流動性面臨較大威脅,未能及時贖回的投資者勢必蒙受無可避免的損失,而基金公司卻依然可以閉著眼睛提取其非提不可的管理費。這對于基金投資者來說是很不公平也是很不負責任的。監管部門從保障流動性的角度限制基金參與申購,也是師出有名。 不過,定向增發此前如果沒有基金的參與,何至于在短短的時間之內一下子就超過了上千億元的規模?而吸引基金爭先恐后地參與定向增發的,則是定向增發背后的一場利益輸送的游戲。一方面,上市公司通過各種手段以較低價格向申購基金定向發行股份,另一方面,基金預先通過內部渠道得知上市公司定向增發的信息,并在定價基準日前大量買入該上市公司股票。無論如何,一旦上市公司披露定向增發事宜,基金都可以從股價的暴漲中獲取暴利。基金在參與定向增發過程中的大量內幕交易,嚴重損害了建立在“公開、公正、公平”基礎上的市場秩序。 不能不看到,定向增發的這種內幕交易并不是基金單方面的行為,同時也未必是基金方面的主動行為。說穿了,定向增發中的利益輸送本質上也是一種利益交換,在滿足了基金公司的短期高收益率要求的同時,上市公司也輕而易舉地實現了定向增發。這種內幕交易的泛濫,從根本上說,癥結主要不在于基金公司或上市公司內部的控制機制的問題,而是定向增發作為一種再融資行為在融資功能定位上的制度性弊端。 定向增發進入再融資功能恢復的第一選擇,主要是看中了其所具有的不增加即期擴容壓力的特性。但是,這只是就其對特定對象的私募方式而言。一旦作為公眾投資工具的基金參與其中,就勢必對公募市場不可避免地形成一定的資金分流壓力,這同即期擴容壓力的增加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與此同時,公司在不能保證業績同步增長的情況下,為了更多地圈錢而盲目增發股份,勢必攤薄股價,使原有股東的利益受到較大的損害。在這方面跟公募形式的再融資也沒有太大的差別。定向增發雖然可以使一些上市公司迅速改變實際控制人,從而提高重組的效率并使公司治理結構得到相應的改善,但是,當作為融資手段的功能在暗箱操作的條件下被擴大到不適當的地步的時候,它就有可能主要成為大股東的圈錢工具。定向增發在基金參與之下的過快擴張,應該也是有違管理層當初制定的新老劃斷政策的宗旨的。但管理層自己也正在借基金的力量助推IPO大躍進,為什么只打蒼蠅而不打老虎? 在定向增發越來越廣泛地成為一種尋租行為的情況下,通過限制利益輸送被動方的行為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使主動方的主體行為間接受限的作用,但是,這種限制的效果是相當有限的。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市場在融資功能定位上的撥亂反正,都必須來個真正的“釜底抽薪”,“歪打正著”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