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 > 正文
 

日本經濟病愈出院 沉船教訓值得深思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0日 11:42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黃格斯

  如果不出意外,日本央行將在本周召開的貨幣政策委員會會議上宣布加息25個基點,從而正式結束已執行5年之久的零利率政策。今年3月9日,日本央行已宣布取消超級寬松貨幣政策。這兩項政策的實施,標志著日本實施多年的抗通縮政策已完成其歷史使命,也標志著日本一個痛苦時代的正式結束。

  日本始自上世紀90年代持續長達十余年的經濟衰退和通貨緊縮,被經濟學家形象地稱之為現代世界經濟史上最神秘的“冰海沉船”事件。經過漫長而曲折地“拯救”后,以結束零利率政策為標志,這艘巨大的沉船終于浮出了水面,恢復正常航行,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非同小可。

  從金融方面看,日本結束零利率將有助于遏制全球流動性泛濫。長期以來,日本的超寬松貨幣政策為全球市場注入了大量低成本資金,息差交易得以在商品市場和

股票市場盛行,直接推高全球資產泡沫。如今,作為流動性重要提供者之一的日本開始擰緊水龍頭,市場受到沖擊將不言而喻,6月份全球市場的波動就是這種影響的預演。但從另一方面看,日本各界終于消弭分歧結束零利率,也說明日本經濟增長的基礎已經穩固。在美國經濟減速跡象日益明顯的情況下,日本經濟前景轉而明朗對世界經濟來說顯然是一個利好消息。過去幾年,世界經濟一直靠美國和中國充當火車頭,日本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能順利接棒,世界經濟增長顯然有望獲得更好的持續性,這對亞洲和中國來說,無疑也是一件好事。

  不過,在為日本重新浮出水面而歡呼的同時,對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來說,吸取其沉沒和艱難的拯救過程中的經驗教訓顯得十分必要。

  日本零利率政策是從2001年開始實施的,但其根源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日元升值及其一系列后遺癥。1985年,日元開始升值,但隨即引起了經濟衰退,為此,日本央行于1986年開始下調利率,寬松的貨幣環境逐步引發了日本歷史上最大的股市和

房地產泡沫。隨后,為抑制泡沫,日本央行又在1989年和1990兩年時間內連續多次上調利率,直接刺破了泡沫并引發了持續十余年的
通貨緊縮
。上世紀90年代,日本一直在與通縮作艱苦的斗爭,其過程極盡曲折,政府和央行先后實施的擴張性政策也因誤判形勢而過早終止,結果功虧一簣。例如,1997年橋本龍太郎因擔心赤字過度擴張,過早地調高了消費稅,使經濟再度陷入衰退;1999年2月,日本央行吸取學術界建議,開始實行零利率政策,但由于對經濟復蘇的判斷過于樂觀,匆匆忙忙地在2000年8月結束了這一刺激性政策。直到形勢不妙,重又在2001年將利率降至零,并為市場提供超量的貨幣。如此持續5年時間,加之世界經濟好轉,日本經濟近兩年才開始露出持續復蘇的跡象。

  日本是第一個通過追趕戰略成功實現現代化的亞洲國家。曾幾何時,它的經濟政策和發展模式成為爭相效仿的對象,而泡沫經濟破裂后,日本模式又廣受詬病。筆者認為,在日本重病出院之時,祝賀之外,更應吸取其慘痛教訓。

  教訓之一,千萬不可沉湎于泡沫游戲。日本十幾年來的困難處境,根源都在80年代泡沫的膨脹。通常而言,泡沫在膨脹的過程中,社會上受益的人較多,官方的抑制政策很容易受到阻撓,加之決策部門也往往傾向于維持泡沫,最終導致局面失控。日本經濟學家岡崎哲二的研究顯示,在日本地產泡沫膨脹的早期,日本央行也曾保持過警惕,但最終受理念和獨立性的制約,未能采取有效行動。反觀國內,雖然目前資產價格的風險為相當多的人所了解,但受各種錯誤觀念和利益團體的牽制,有效政策難以出臺或者難以得到執行,房地產價格仍在爭議中扶搖直上。

  教訓之二,結構調整要主動進行。行政主導、外需主導、投資主導,這是亞洲許多國家早期發展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日本經濟深陷泥淖時間如此之長,與這種特殊的結構性缺陷有著密切關系。與其通過一場曠日持久的衰退來被迫調整,不如盡早主動進行調整,目前我國經濟中的一些難題,如經濟過熱、升值壓力、內外失衡,都是這些結構性問題的直接體現,如果政策僅考慮短期效果,把痛苦往后推,結果只能是越往后推,越痛苦。

  教訓之三,經濟決策應該民主化、科學化。20多年來,日本經濟政策接二連三地失誤,相關部門的決策一錯再錯。這種吊詭的局面固然有很多的運氣或者說偶然的因素,但從中人們也看到了科學正確決策的極端重要性,對于我們來說,更應該注意廣開言路,盡量做到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