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愚:民企海外上市 不要輕言第二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8日 09:53 每日經濟新聞 | |||||||||
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再掀高潮。據悉,2004、2005年分別有34和25家中國內地企業在新加坡交易所新上市,占當年IPO總數的41%和37%,2006年的五個多月時間內,又有14家中國內地企業成功在新加坡掛牌,使得中國內地企業占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公司總數(711家)的比例超過14%。 這七十多家躋身海外證券市場的企業當中,不乏民企的身影。去年堪稱中國民企海
即使如此,也不能貿然斷定中國民企海外上市“第N春”已經到來。與上述引人矚目的上市“樣板戲”相比,普通中小民企海外掛牌的崎嶇生態,或許才是中國民企海外上市的本真解讀。2005年9月,青島金華海生物有限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借殼上市,眾媒體競相報道這匹山東民企黑馬,但黑馬光彩四射不多久,就被打入冷宮,其原因一是其年銷售收入的微薄令人對其上市路徑產生狐疑,二是其多年前的非法傳銷案之“傷疤”被重新揭開。類似案例不絕于耳。 從政策供給上看,雖然去年10月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了《關于境內居民通過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資及返程投資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內地民企海外紅籌上市之路重獲新生;今年1月,我國取消了國內企業每年用于海外投資的購匯上限,民企海外融資再受鼓舞。但從近幾個月民企海外融資的趨勢來看,這些利好消息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國際投行方面,數據顯示,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中金、美林等在內的十大投行巨頭,占據的中國企業境外IPO市場空間已超過87%,中國企業海外上市也是他們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盛宴的過程。蒙牛、江蘇雨潤、永樂電器等民企的上市模式一般是通過與外資投行簽訂“對賭協議”,民企從此獲得注資、順利完成改制并在海外上市,而國際投行在任務完成后,會通過先前設計的通道撤離,套現而去。由于不少民企依賴于國際投行的介入,一則贏得市場信任,一則求取轟動效應,再加上浸淫在“對賭協議”中“過把癮”,很難保證雙方合作根基的牢固以及投行抽身而退后民企內部機制、風險抵抗能力能“濤聲依舊”。 中國銀行日前在香港掛牌上市,也是國際資本市場“盛事”,其董事長肖鋼稱“天時地利人和”,但上市后第三天就因“中國銀行河南沈丘1.46億美元詐騙案”招來異樣目光。這何嘗不是中國企業“舊疾”與急于海外上市之“新病”對接之后的顯性后果!由于民企“自我療傷”能力與“自我補償“機制不及巨型國企,一旦硬傷轉化為現實惡果,將最先遭受侵襲。 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尚未“利其器”、“善其事”,更未“善其身”,因此,在筆者看來,如今民企大規模海外上市、大舉跨國并購的條件還不成熟。從戰略上說,時下民企的明智之舉是以內秀之舉攢外戰之功力,考慮兼并收購國有企業、整合資源、切不可被一時一事的“短板”阻礙了長遠的發展,將心腹之地拱手讓給他人。 中國資本市場翻開新的一頁不會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漫長的、按照時間、空間及含金量重新布置價值鏈的過程。對近在眼前的富礦視而不見或見而難得,急于伸手到圍墻之外,恐怕結局難料。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