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與股市與生俱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3日 01:34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文/葉世昌 改革開放以來,股票市場興起。股市的投機現象嚴重,一直成為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這些討論文章都針對現實情況而言,好像沒有人聯系中國股票市場的發展軌跡,從中尋找出帶有規律性的股市經營特點。如果放眼中國股市的歷史,我想對當前的股市投機現象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中國的股票市場實際上已經有了約130年的歷史。它的興起,買賣股票以求暴富是多數股民的內在動力。因此可以說,沒有股票投機就沒有中國的股市,中國股市是和股市投機與生俱來的。 中國股票市場產生于股份公司成立以后。中國近代的第一家股份公司是1872年(同治十一年)創辦的輪船招商局。1876年(光緒二年)又創辦股份公司開平煤礦。這兩家公司成立初期的股票都呈上漲趨勢。100兩一股的招商局股票,到1882年3月漲至230兩,6月更漲至250兩。100兩一股的開平煤礦股票到1882年5月漲至245兩,6月稍跌,仍達237.5兩。其他中國股票也一片漲聲。于是中國興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第一次高潮。但新成立的股份公司有許多只是為了圈錢,“竟有所創之業一無頭緒,絕少依傍,而預先張大其詞,廣集股本,以為即日可以創成大業,而其實則全屬空談”。購買股票的人則將買賣股票看作是極好的發財機會,每一股票發行,就紛紛爭購,唯恐被人捷足先得。不少人購買某公司的股票,根本不去查一下該公司的底細,分析一下該公司有無前途,能否獲利,以為只要股票到手,就穩操勝券。于是又興起了中國股票市場的第一次高潮。 面對股票買賣的興旺景象,1882年9月中國第一家買賣股票的股份公司“上海平準股票公司”應運而生。股票公司除逐日掛牌,進行股票買賣外,還開展股票抵押業務。《申報》在報上刊登了平準股票公司的章程,并逐日刊登該公司的股票價格,發表《勸華人集股說》等文進行鼓吹。文中說:“此法(指股票買賣)既行,吾知中國之各商人無論大小,皆不難獲利,而且中國之美利亦將日事開拓,易見興行……深愿此法之愈推愈廣,而華人致富之術無異于泰西諸國,則由富而強,又何外侮之足虞乎哉!”這一切都表明,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中國股市的前途將是一片光明。 但是事與愿違,平準股票公司成立不久,上海股市的形勢大變,很快就發生了嚴重的股市危機。股價急劇下跌,股票持有者解套無門。由于進行股票抵押,股票貶值就造成了許多經濟糾紛案件,官府辦案應接不暇。股票平準公司亦因經營股票抵押而造成虧損,漸失信用。1883年4月13日《申報》刊登的股票價格取消了平準股票公司的名義,1885年6月22日改用公平易公司的股票價格。但這已是強弩之末,勉強維持到1887年1月13日,以后股票牌價就在報上徹底消失了,標志著中國股市的第一次高潮的終結。 《申報》曾以光緒九年(1883年)正月和十二月的股票價格來計算購買股票的盈虧,共統計22只股票,一年中跌價的有20只,上漲的只有2只。20只股票共虧損銀兩6205900兩和銀元683000元;2只股票共獲利4800英鎊和銀元316250元。可見股民大多虧損。經過1883年的股市危機,股民們吸取了教訓,視購買股票為畏途,由狂熱而轉向謹慎,“幾乎有談虎色變之勢”。 對于產生這次危機的原因,當時就有多人進行了分析。如1883年鐘天緯總結這次危機的教訓說:“糾股者只須稟請大憲,給示招徠,刊一章程,繪一圖說,海市蜃樓,全憑臆造。各股東亦不究其礦在何處,礦質若何,本無置產業貽子孫之心,不過以股票低昂為居奇之計,賣買空盤,宛同賭博,宜其一敗涂地也。”(《刖足集外篇·擴充商務十條》)《申報》也發表多文討論。1883年10月19日發表的《論市面清淡之由》一文說:“乃上海自興辦公司以來,其公司之成功者能有幾何。而股分之票輾轉售賣,忽漲忽跌,至有以此為賣買,借以經手漁利者。甚或公司尚未開辦,而股票忽然飛漲,想發財者莫不爭先購買;忽然跌價,則前之買之者皆折閱不貲,其情形直與買空賣空無異。不顧公司之情形若何,但以股分為奇貨之可居,而究之一敗涂地,蹶不復振。”1889年10月9日發表的《述滬上商會之獲利者》一文也說:“夫招股開礦,未始非生意之一道,乃有假開礦為名,以招股為利。礦苗之旺盛與否猶未可知,而股票已遍行于滬上。指一礦地,延一礦師,烏有子虛,毫無實際,雖甚慧黠,亦多有受其欺而被其害者。卒至一敗涂地,不可收拾,而公司股份之法遂不復行。” 這些議論說明,中國的股票市場,一開始就受投機思想的支配。以辦公司為名發行股票進行圈錢,是投機;不問公司之有無、好壞,以購買股票為發財捷徑,也是投機。當時的論者已懂得區別股市的投資和投機,如上述鐘天緯所說的“置產業貽子孫”是投資,“以股票低昂為居奇之計,賣買空盤,宛同賭博”是投機,他贊成投資而批評投機。有些論者認為西方人買股票是為了投資,而中國人買股票則是為了投機。如1884年1月23日《申報》刊文說:“外國每一公司章程出,招買股分,惟真有家計者與經營曾發大財倦游思返之人,出其資以購股,而歲收其息。既買之后,什襲而藏,日盼公司之興旺,而己得與沾其益。固無朝而置之,暮即舍之之意。至股價雖有漲落,然必視公司所辦之事有無成效,而始定其價,而有股者猶不以為意。即使虧折,尚望后日之終有利益,不必皇皇然求脫也。”實際上,外國股市創建初期也投機成風,但經過長期的發展,投資已成為主流。中國剛開始起步,既無必需的制度保證,又無正確的思想指導,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學習西方經驗而創立的股市竟成了投機者的淵藪。 中國股市的瘋狂和動蕩,自然有極其深刻的社會原因。一個成功的股票市場要有完備的制度安排,要有健康的股民心態,還要有必要的社會經濟基礎和市場管理經驗。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的股市雖然已有約130年的歷史,但是正常運轉的時間并不多,改革開放后的股市仍是從頭來起,因此存在嚴重的投機現象是可以理解的。如何使投機的成分逐漸減少,使理性投資逐漸取得主流地位,仍是今天中國股市的監管者和股民們的共同努力目標。 (作者系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