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 > 新股頻道 > 正文
 

圈錢猛于虎清欠是宿命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31日 10:24 中國經濟時報

  本報記者 張東臣

  一邊是融資開閘,一邊是“清欠”風暴。

  兩道風景同時出現在中國股市,頗有些耐人尋味——這究竟是一個嶄新的起點,還是又一個歷史輪回?

  重拳出擊

  5月26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清欠工作的通知》,這標志著下半年清欠工作將進入攻堅階段。

  《通知》強調,各上市公司應嚴格按照年報披露內容及時開展清欠工作,1000萬元以下的資金占用必須在6月底前完成清償;未制定清欠方案或未按清欠方案及時開展工作的各上市公司董事會應在9月30日前向證監會和當地證監局報告資金占用的形成原因、過程、控股股東和上市公司兩方的相關責任。據悉,國資委即將發布的一個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的指導意見中,也將對2006年底這個清欠“大限”進行強調。

  連日來,先后有浙江廣廈(600052)等數十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披露清欠進展情況,紛紛宣稱關聯方非經營占用資金部分或全部清償完畢。與此同時,證監會對違規公司及高管的公開譴責公告也空前密集。

  “清欠”是貫徹《國務院批轉證監會關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意見的通知》的重要舉措之一,去年6月6日證監會下發《關于集中解決上市公司資金被占用和違規擔保問題的通知》,規定大股東占款務必在2006年底前償還完畢。根據當時的統計,兩市還有480家上市公司存在大股東占用資金的問題,占款金額累計近480億元。今年前4個月,共有157家上市公司總計清理了89億元占用資金,其中有71家完全解決了資金占用問題。

  在“清欠”問題上,證監會幾乎動用了一切能動用的行政手段。對于國有控股股東清欠不積極的,將及時通報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和組織部門,敦請他們對相關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給予紀律處分;對于非國有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不積極采取措施清償所占用資金的,將通報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對其信用情況予以高度關注。對于相關責任人,證監會還將依法對其實行嚴格的市場禁入,依法不予受理其本人或所任職的公司在證券期貨市場的行政許可申請;對于相應的上市公司的責任人,證監會將其認定為不適當人選,違規情形嚴重的,將對其實行市場禁入;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難在源頭

  按照目前的清欠進度,除個別嚴重資不抵債、確無償付能力的公司外,年底之前“清欠”工作有望如期完成。然而,不少業內人士乃至一些地方監管當局都仍然心存幾分擔憂:轟轟烈烈的“清欠”運動會不會又是一陣風?僅憑公開譴責等隔靴搔癢式的行政處罰能有效遏制關聯方占款嗎?

  首先,“隱形占款”難防范。由于利益驅動和市場環境差、違規成本低等原因,變相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新情況仍會層出不窮,只不過手段會更隱蔽、欺騙性更強。比如,期初占用期末歸還,簽訂虛擬合同,或是將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列為經營性資金占用等。事實上,直接占用只是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方式之一,賬面上如能反映出欠款,還就算是老實的,更多的則是通過關聯交易、利益輸送等手段惡意掏空上市公司。

  其次,“前清后欠”不可避免。證監會在很大程度上寄望于上市公司董事會主動建立防止占款的長效機制,要求其發現控股股東侵占資產的應立即申請司法凍結,要求上市公司健全內控制度,完善盡責問責機制,在《公司章程》中載明相關的具體措施,明確董事、監事和高管的相關法定義務,載明對直接責任人處分和對負有嚴重責任董事予以罷免的程序。然而,這些措施顯然脫離了國內上市公司治理和董事會治理的實際。

  第三,“行政主導”難以改變。對于國有股一股獨大的上市公司來說,很難擺脫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一些大股東的占款很大程度上本身就體現了政府的意圖。從前述《通知》中不難看出,證監會頂多也只能扮演“救火隊員”的角色。除了指望地方政府和國資部門主動按市場規則和法律辦事外,很難對其形成有效制約,事前、事中監管亦無從談起。在一些地方,民營上市公司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占款現象金額已經過半,而且有些還成了“釘子戶”。這說明,政府對國企的遷就、縱容,導致整個資本市場違規成本低,讓一些不法民營企業也鉆了“國企圈錢”的空子。

  第四,整個股市環境并沒有根本改善。對于控股股東拒不清償的,《通知》強調公司董事會有責任依法起訴控股股東,通過司法途徑追回公司財產。一些地方證監局也表示將督促上市公司或中小股東對占用資金的大股東采用民事訴訟的手段、借助公安介入的威懾力來推動清欠。據悉,正在進行的《刑法》修訂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明確了侵占上市公司資金罪。證監會也正在抓緊制定《上市公司監管條例》,修訂《證券市場禁入暫行規定》,對占用上市公司資金且拒不清償的,將予以更嚴厲的處罰。事實上,對投資者來說,最重要的還不是對違規者的懲罰,而是違規行為能否在發生前就被阻嚇,能否在發生后及時被發現、查處,能否通過民事訴訟及時獲得賠償。在司法環境和信用環境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之前,投資者權益仍然隨時可能被侵占。

  此外,對于現金清欠以外的變現股權償還占款等方式,能否公平、公正也值得懷疑。比如“以股抵債”,按照證監會發布的操作指引,經出席會議有表決權的股東單獨計票1/2以上通過即可通過股東大會表決。那么,大股東作為關聯方是否應回避表決?

  新的輪回?

  自去年5月24日中小板塊中的三花股份發行新股后,滬深兩市已有整整一年沒有進行

股票融資。最近,隨著股市融資開閘,配股、增發、定向增發、發行可轉債、IPO……紛紛出籠,似饑渴的猛虎。

  然而,一些企業融資的動機究竟是什么?真的是現實需要嗎?真的符合條件嗎?是否考慮了融資成本?既然是好的項目,為什么不貸款融資呢?對于投資者來說,也應更多關心其能否帶來合理回報。國內不是正投資過熱嗎?不是產能過剩嗎?上市公司盈利不是在下滑嗎?總之,一些企業所表現出的“資金饑渴癥”非常值得警惕。

  一位老太太曾對記者說,“什么是股市我完全不懂,但我想不通的是:你把錢拿去讓別人經營,能放心嗎?就不怕上當受騙?”別看這位老太太大字不識幾個,卻一語道出了中國股市的根本問題所在。相比之下,回避股市根本問題的監管層和所謂專家們都應該感到臉紅。

  毫無疑問,對國內的上市公司來說,募集資金的運用效率多數是低下的,甚至連投資者資金的安全也得不到基本保障。據統計,中國股市從100點起步,此后10年間有1000多家公司上市,累計融資6000億元,而上市公司同期給股民的現金回報只區區幾百億元,扣除所繳納的印花稅和傭金,股市成為不折不扣的“零和博弈”甚至“零負博弈”。比如,在上一輪牛市中引入的增發機制就成為一批上市公司惡意圈錢的工具。中關村、

托普軟件、天大天財、全興股份、蓮花味精、創智軟件……這些通過增發大把圈錢的公司不久就集體出現巨虧,原因很簡單,增發資金被大股東以各種形式侵吞了。

  在向親戚朋友借錢貸款都不太容易的情況下,人們卻心甘情愿地把這么多資金委托給素未謀面的上市公司老總們管理。這在一些海外學者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投資者利益不能得到根本保障,上市公司也不從“為全體股東創造價值”出發,如果政府監管的立足點也不是放在維護市場的“三公”原則上,這樣的股市只會不斷地重復“圈錢”與“清欠”的輪回。

  要想真正打破這種輪回,僅僅依靠行政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