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 > 券商集萃 > 正文
 

王參合:銀行收查詢費與券商降傭的背后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5日 09:54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王參合

  在公眾的一片反對聲中,銀行卡跨行查詢收費方案依舊出爐了。最終的收費標準定在了境內跨行查詢每筆0.30元,境外查詢每筆4元。這幾天,各大銀行都在相繼公布各自的具體收費方案。

  現在,銀行收費項目越來越多了。幾年之前,僅有異地匯款、匯票承兌等少數幾項業務是作為銀行中間業務要收取費用的。幾年之后,匯款收費不僅沒有降價,個別銀行還對在柜臺匯款的個人另收5元的服務費。此外,只要是能夠想到的項目,似乎都已經開始收費了,比如銀行卡跨行取現、異地取現、跨行轉賬、大額提現、銀行卡年費、存折年費、信用卡利息等等。現在,就連跨行查詢這種“只瞄上一眼”的行為,也要收取3毛錢啦。

  為什么銀行現在竟然如此大膽地收費了呢?他們之間的競爭哪里去了?回想上個世紀90年代初,銀行之間為了競爭,不僅各種項目不敢收費,還不顧管理層的三令五申,相互提高存貸款利率,陷入惡性競爭之中。十多年后,銀行數量多起來了,按理說競爭應該更加激烈了,但卻不顧陣陣反對聲浪,開始在各個項目上收費了。當然,也有個別不收費的,比如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就在許多項目包括跨行及異地的取現和查詢等均不收費。但個別的例外并不能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銀行之間的競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自律。

  銀行業終于從一個曾經過度競爭的行業走向了相當自律的行業,這應該說是一種行業成熟性的表現。按照中國銀聯的解釋,

銀行卡ATM跨行查詢、交易、取現、消費等,都是一種金融服務,需要占用系統和網絡資源,因此對于銀行卡相應各項目收取一定的費用,是符合市場經濟有償服務原則的。這一收費也有利于減少部分客戶不必要的查詢,減少對銀行卡系統和網絡資源的占用,提高系統響應速度。而個別銀行在推出自助匯款之后,對于在銀行柜臺匯款的客戶另收5元服務費,據說也是體現了銀行服務人員的勞動價值。

  在此,筆者無意探討

銀行收費的經濟學解釋,也不想討論收費的合理程度,僅想將銀行的收費行為與券商的降價風潮作一比較。回想一下
證券
行業,十年前,在銀行還處于私抬利率惡性競爭的時代,證券公司對客戶的要求是多么嚴格。沒有5萬塊,想開個證券賬戶可能還要托托關系,刷卡查詢自己的賬戶信息是要收費的,委托下單也是要收費的,撤單當然也要收,按照眼下中國銀聯的解釋,這些行為都占用了系統和網絡資源。而券商收取的傭金就不用說了,比現在高出許多。可是,十年后的今天,銀行業走入了相當自律的年代,券商們卻出現了銀行業十年之前的惡性競爭。除了傭金之外,委托下單、撤單、行情揭示等等均是免費,就連賴以生存的傭金收入,也是大打價格戰,年費制和零傭金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情。

  為什么證券業的服務反而如此廉價呢?同是金融服務,差距咋就那么大呢?證券業之間的競爭何時才能像銀行那樣雄起呢?難道一天4個小時登錄證券公司的免費行情不占用系統和網絡資源?難道證券公司各個專業咨詢人員的服務就只能免費提供?各家券商研究所的博士碩士們所寫的研究報告竟然分文不值?近期行情火爆,一些證券公司的網上行情系統運行速度明顯下降,又有多少是免費在線的?

  低廉的收入肯定做不到優質的服務,惡性的競爭無法使一個行業健康發展,而病態的生存也必然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就拿專業的投資咨詢服務來說吧,收費與不收費所負的責任肯定不一樣,雖然“僅供參考,風險自擔”還是要說,但不收費就可以說得輕松,而收費了,就自然產生一種責任感。如果券商繼續如此廉價地競爭下去,券商的服務只會降低。但另一方面,這一市場需求卻是相當龐大,有相當多投資者也能夠接受有償咨詢和收費服務,許多“名嘴”正是看上這一點,才開始在電視上廣招會員的,而結果,卻是許多投資者大呼上當,一些利欲熏心的咨詢機構,使得這一行業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證券公司呢,各類人才濟濟,卻僅僅只能靠些微薄的傭金收入勉強生存。不能不說,這種現象是極不正常的。當然,收費不是說想收就可以收的,還要有能力收才行。比如,在收費后,服務要切實有所提高,投資者可以真正享受到專業服務的益處。

  說到底,對券商來說,收費問題最主要的還是一個服務提升的問題,其次就是如何擺脫惡性競爭而有效自律的問題。合理的收費、切合實際的傭金標準,適度的競爭,特色的服務,是檢驗券商今后競爭是否適度的幾項指標。

  (作者單位:三江源證券公司)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