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 > 外資戰略投資A股 > 正文
 

喬新生:高度警惕資本型外資并購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5日 09:51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喬新生

  隨著跨國公司并購中國國有企業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社會各界要求政府反思有關政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有些官員認為,對跨國公司的戰略性資本重組活動,應當保持足夠的警惕,立法機關應當借鑒其他國家成功的經驗,抓緊制定反壟斷法。

  但也有人不以為然。有些學者認為,對外國公司的跨國并購行動,不能過于敏感。雖然我們應該加快立法步伐,防止出現壟斷現象,但也不能閉關自守,遲遲不開放中國的資本市場。這些學者認為,跨國公司進入中國,改組中國的國有企業,有助于國有企業產業結構升級換代,有利于改善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

  筆者認為,對于外資并購,不能一概而論,而應區分其性質,根據不同的性質采取不同的對策。跨國公司的資本并購分為兩類:一類是經營型資本并購。跨國公司購買國有企業,目的是為了經營,擴大在中國的市場占有份額,或者控制中國某些企業產品的生產。另一類則是資本型并購。跨國公司購買國有企業,不是為了經營,而是在資本重組之后,通過海外上市的方式,賺取資本經營利潤。

  目前在中國市場上,既有經營型并購,同時也有資本型并購。前者如

可口可樂公司的股權購買、柯達膠卷的股權收購等,后者如高盛集團購買雙匯集團股份等。

  以反壟斷法規范經營型并購

  對于經營型收購,國家應該盡快制定反壟斷法,規范企業的并購行為,防止跨國公司在中國從事壟斷經營,獲取高額壟斷利潤。事實上,我國正在起草的反壟斷法中,對公司的并購行為已經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只要今后執法部門嚴格按照反壟斷法的規定,認真審查跨國公司的并購行為,就可以避免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造成嚴重的沖擊。

  早期的反壟斷法,主要解決市場占有份額問題,只要企業在市場中占有份額達到一定的比例,國家反壟斷機構就可以采取措施,阻止企業的擴張行為。這種立法模式簡單明了,便于操作,但容易產生負面效果。有些企業雖然規模不斷擴大,市場占有份額越來越高,但是這些企業并不謀求壟斷利潤。如果對這些企業采取打壓措施,有可能會挫傷投資者的積極性。所以,后期的反壟斷法不但要看企業的市場占有份額,而且要觀察企業的行為目的,如果企業的行為屬于減少競爭行為,而且其行為的目的是為了獨霸市場,那么,行政執法機關就應當祭起反壟斷法,對相關企業作出行政處罰。

  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到現在,西方國家的反壟斷法思路又一次發生了深刻變化,美國反壟斷法主管機關認為,如果企業提高市場準入的門檻,或者采取不法手段,拉攏人才,那么,政府的反壟斷機構應當及時跟進,加強監控,如果確實損害了競爭對手的利益,那么,應該按照反壟斷法的規定,提起訴訟或者作出行政處罰。我國的反壟斷法尚在起草之中,究竟應該采取何種理論,需要立法機關認真掂量。如果仍然沿用傳統的市場份額標準,反對壟斷,那么有可能讓跨國公司有可乘之機。如果在反壟斷過程中加入主觀判斷的因素,那么,有可能會產生執法標準不統一的問題。跨國公司的經營型并購行為,給中國反壟斷法起草部門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案例,立法工作者應當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對跨國公司的并購行為作出法律上的判斷。

  對資本型并購要高度警惕

  對于資本型并購,中央政府應當保持高度警惕,決不能任由海外金融資本介入中國的資本市場,呼風喚雨,牟取暴利。事實上,以高盛集團為代表的西方金融投資企業,已經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他們以自己非凡的公關能力,收購了大量國有企業的股權。被收購的國有企業經過跨國金融公司包裝之后,紛紛到海外上市。一旦上市成功,跨國金融公司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換句話說,實行資本型并購,并購企業并不關心企業的經營內容,跨國金融投資公司只是借用國有企業的品牌和產品的銷售網絡,在海外推銷金融資本,并且通過證券市場等現代化的交易機構,將國有企業逐漸轉賣給其他企業,從中牟取巨額利潤。

  國內一些有識之士之所以對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瘋狂并購國有企業憂心忡忡,原因就在于,這種資本重組方式,并不能促進國有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改善。跨國金融投資公司只是利用中國國有企業的資產,從事金融交易活動。事實上,跨國金融投資公司不僅盯上了中國的生產型國有企業,而且瞄準了中國的金融機構,他們將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包裝重組之后,推薦到海外上市,利用證券市場,很快進行資產套現,而國有企業包括國有商業銀行則成了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切割。

  對資本型并購,中央政府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國內資本充裕,而且企業的服務對象主要在國內,那么,完全沒有必要吸引跨國公司進行資本并購。遼河油田等幾個重要的石油公司海外上市之后,并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這些公司的控股公司已經采取措施逐步回購上市公司的股權。這樣做既有經濟利益的考慮,同時也有國家經濟安全方面的需要。如果為了實現與國際接軌,不顧中國國情,盲目進行海外上市,或者將股權轉讓給海外企業,那么,不但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而且會給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帶來極大的隱患。

  吸收外資政策應及時變化

  種種跡象表明,海外一些跨國公司為了全面占領中國市場,已經加大了在中國境內的游說活動。在不少跨國公司的背后,都若隱若現地出現了國際性的中介組織。這些中介組織固然吸引來了海外資本,但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投機資金(熱錢),熱錢的快速涌入,不但沖擊了中國的金融市場,給中國人民幣匯率改革帶來巨大的壓力,而且沖擊了中國的產業資本市場,使得許多經營穩定的國有企業或者股份制企業面臨十分嚴峻的形勢。中央政府應當改變傳統吸引外資的政策,不能對外國資本特別是金融資本照單全收,而應當有所區別。對那些短期投機性的資本應當保持高度的警惕,決不允許國際金融投機者利用中國國有企業概念,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翻云覆雨。

  資產經營和資本經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跨國公司購買國有企業的股權屬于典型的資本經營。這種經營方式雖然面臨巨大的商業風險,但是如果經營得當,有可能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控制了國有企業的股權,這意味著控制了國有企業的生產工藝、技術專利、銷售網絡,占有了國有企業的市場份額。所以,

商務部有關部門針對跨國公司提出的股權轉讓個案應當認真審查,決不可掉以輕心,造成國有資產嚴重流失。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