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海外上市是一時之需 本土市場乃萬世之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5日 09:30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 |||||||||
劉建位 近年來,政府及相關部門為搞活證券市場屢出奇招:停止再融資、停止IPO、擴大保險資金入市以及股權分置改革等等。股改殺手锏出手,支付了10送3的平均對價,終于使股指艱難地從1000點重返1300點上方。
其實,有一個活躍市場的辦法,很簡單,而且效果也會更明顯。那就是讓國內壟斷企業海外發行上市的同時,也通過本土市場發行籌資。 我們可以簡單算一筆賬:中石油(資訊 行情 論壇)2000年3月以每股港幣1.27元發行175.82億H股,2006年4月3日收盤價8.35港元,市值上漲1245億。如果國內同價發行A股50%,6年可以讓國內投資者盈利623億。再假設建行發行H股時同時發行A股。建設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首次公開發行總數達305億股,招股價2.35港元,2006年4月3日收盤價3.60港元,市值上漲381億。如果國內同價發行A股50%,可以讓國內投資者盈利190億港元。 事實上,國內壟斷企業在海外上市時在國內同步上市的好處不僅僅如此。從經濟因素考慮,國內壟斷企業上市選擇在國際化的同時也適當本土化可以一舉三得。內地投資者可以增收,監管層可以節支,勿需為救市付出巨大的代價;上市公司可以增收,同時可以節支,省掉大筆海外上市費用;政府可以增收,將大筆民間資金引入國家建設,同時不用再發那么多國債。從感情因素考慮,國內壟斷企業上市選擇從國際化更多走向本土化順民意得民心。 為了中石化(資訊 行情 論壇)、中石油重組上市,其母公司兩大集團承擔了裁員等巨大的社會成本和經濟成本。為了中行、建行重組上市,匯金公司巨額注資。這些上市成本背后最終真正的承擔人是國家,是納稅人承擔。納稅人每天加油、消費石化產品、到中行、建行存款貸款,為他們的利潤做出了貢獻。與此同時,他們還要用稅收為這些壟斷企業的上市做貢獻。他們為這些壟斷企業的成長以及上市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為什么不能有機會投資一點點,分享一點點回報,彌補一下內地股指大跌帶來的巨大損失呢? 在國企海外上市方面,我們遵循的是與招商引資同樣的做法,利潤非常豐厚的壟斷企業,內地投資人根本無緣分享,而如此誘人的大蛋糕卻只能由海外投資人獨享。為什么?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吸引海外投資人,讓國企在世界資本舞臺上光榮露臉,這是好事?墒呛M馔顿Y人鼓掌的前提是大把賺取中國的鈔票,與此同時,真正支撐這些壟斷國企增長的內地消費者卻被遺忘,而后者才是真正愿意長期支持這些國企的擁躉。所以說,海外上市是一時之需,內地市場是萬世之本。 其實國內投資者不需要什么特權,也不想阻礙國企海外上市與國際接軌,他們只要求一份投資本土企業的平等權利,在發行外資股的同時也發行一部分A股,這種簡單要求并不過份。 即使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壟斷企業上市時,也會專門給本國國民保留相當比例的股份進行認購,以使本國國民得到一份平等的投資機會,享受壟斷企業的高盈利和高增長。比如,2005年法國電(行情 論壇)力發行時,就專門給法國國民保留了20%的股份進行認購。法國是資本主義國家,尚且如此照顧國民的利益。在提倡和諧平等的中國,為何不能給國民與海外投資人以平等的投資機會呢? 中銀香港(資訊 行情 論壇)發行H股時,專門給香港居民預留了5%的股份。如果中國銀行將來也發行H股時,會專門給國內居民預留一些股份嗎? (作者單位:中投證券)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