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菜將成股改下階段的困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2日 09:38 中國經濟時報 | |||||||||
蘇培科 最近,市場里不停的有人嚷嚷“股改過半”, 好事之徒借此渲染“過半”的意義、“過半”是階段性成果、“過半”將代表著股改順風順水和一馬平川、過半將可以新老劃斷……
于是,那些急于謀求新老劃斷的“吹鼓手”則更加肆無忌憚,蠱惑“IPO條件已經成熟”、“市場可以接受挑戰(zhàn)”、“A股市場要想活下去只有立刻恢復IPO融資”……這些過于敏感的詞匯讓先天不良的中國股票市場心跳加速,指數七上八下,投資者無所適從。 實際上早在第22批股改公司名單公布之后,深滬兩市啟動的股改公司市值就已經達到了19410.96億元,占兩市A股總市值54.38%,并實現了人們所說的“股改過半”目標。但是筆者認為,這個“過半”僅僅只是目前“G股”市值過半,只是符號過半罷了,而非人們所理解的股權分置改革成功過半;同時這個“過半”談不上什么階段性成果,也不是樂觀的資本,更不是判斷新老劃斷條件成熟的標準。其實,股權分置改革在“過半”之后的下階段,將面臨著比“前半段”更加艱難的改革任務。而且中國股市改革攻堅戰(zhàn)將面臨最困難的時候,同時市場和投資者將要面臨著更大的挑戰(zhàn)。 或許有人會認為是筆者過于杞人憂天,對中國股市過于悲觀。其實主要是中國股市的體制改革過于緩慢,與國際化的步伐相差甚遠,而改革只是敷衍式、策略式、掩人耳目式、蒙混過關式的改革。因此,路徑和方法不是讓人很滿意,可能會耽誤中國股市國際化和市場化的“流程”,影響其進度,但改革的方向勿庸置疑。 近期,筆者從交易所網站了解到,2006年2月份深圳證券交易已經正式發(fā)布了以G股公司為主體的“深證新指數”,在外界又名“G股指數”,精心編制該指數的理由是鑒于目前深圳市場已經有占市場一半左右市值的上市公司實施了股權分置改革,G股已經逐步具備市場代表性。但是目前的股權分置改革并未完成,而只進行了市值的一半,目前發(fā)布這個“G股指數”是不是太早?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準確的反映將來股改完成后的G股陣營? 在筆者看來,這個“G股指數”雖然早生了,但是確實有一定的代表性。原因是股改過半的這些公司都是相對較好的公司,相對剩余公司而言則更有代表性。剩余的大部分公司都是資產質量較低、資不抵債、虧損、ST、面臨退市的劣質公司,而且對于這些公司的股改誰都沒有底,包括中國證監(jiān)會也頭疼這部分公司的改革。雖然目前有“以重組的方式來股改”之策,但很少有劣質公司前來嘗試。那么最后這些“剩菜”究竟將以何種方式、以多少對價來完成股改?投資者會不會滿意?這些都成為股權分置改革下階段將要面臨的難點。 正因為這些“剩菜”的存在,股改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簡單的平均“10送3”來打發(fā)股民,同時 “剩菜”的處理也會影響股改的進程,不會再像目前這樣一批接著一批。這些“剩菜”越到最后越困難,因為重組需要時間、過程、下家和投資者的認可,而非一廂情愿。因此,筆者解讀的“股改過半”另類意義會更有意義。 這個另類意見我想管理層也非常清楚,不再像以前那樣高調標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只是在思考將以何種措施來應對棘手的難題。那些“吹鼓手”們之所以大肆渲染“股改過半”,主要依據是原中國證監(jiān)會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原的觀點:新老劃斷、新股恢復發(fā)行有望在一年內啟動;啟動新老劃斷的標準是占總市值60%至70%的200至300家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后。此論一出立即遭到市場、學界和投資者的反對,于是新老劃斷之說就不了了之。只是最近又有人舊話重提,渲染新老劃斷條件成熟的緊張氣氛,無疑會對脆弱的股市造成不利影響。 對于“新老劃斷”的條件何時成熟,證監(jiān)會主席尚福林曾在2005年5月份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新老劃斷”的前提在于,市場對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預期,不僅政策預期要相對穩(wěn)定,而且試點公司所采用的基本模式及定價水平也要得到市場基本認同,市場反應已趨于平穩(wěn),這種情況下才可以考慮實行“新老劃斷”,過早實行“新老劃斷”不利于市場穩(wěn)定。 在此同時,樂觀者認為目前股市底部已經形成,市場和投資者可以接受擴容的壓力,市場投資價值正在顯現。主要是通過近五年的調整,市場泡沫已經大幅消減,國內股市的平均市盈率隨之下降,現在已經低于國際水平,很多股票的投資價值業(yè)已凸顯。并有市場統(tǒng)計數據為此證明,截至去年年末,以三季度業(yè)績計算,兩市A股平均市盈率為18.09倍,上證50指數和深成指市盈率均低于12倍,228家G股的平均市盈率僅為11.06倍。同時,有些股票的價格已經低于凈資產,部分股票已經出現了“賤賣”。另外還有中國證監(jiān)會的有關高管人員,多次強調“中國股市遍地都是黃金”。 但是中國股市的畸形體制弊端和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即使股市在各種資金推動、誘導下漲起來,遲早還會跌下來。 成思危副委員長也在近期提出“我不認為熊市很快會結束”的觀點。在筆者看來,成思危所言不無道理。市場和投資者不宜對股改過半的消息過于樂觀,將來股市的改革之路比以前還更加崎嶇,由于“剩菜”的處理還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而且股市體制改革的步伐和法制環(huán)境仍然滯后,急于求成的股權分置改革根本無法從根本上祛除股市深層次的毒瘤。 另外目前股改的市值雖然過半,但對于蕭條不堪的股指并未帶來福音和扭轉的契機,也沒有徹底恢復投資者的信心,反而讓投資者更加傷心,各種奇形怪異的圈錢工具橫空出世,創(chuàng)新的毛孔中無處不滲透著“掠奪”之本性。 主要是這場改革沒有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讓人看不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往往微弱的“10送3”被自然除權給徹底吞噬掉,市值變化微乎其微,有些投資者甚至在股改中被套牢,對于這樣的股改,投資者當然信心不足。緊接著股市又面臨著新老劃段、市場擴容、2006年下半年非流通股將進入流通領域的“鎖一爬二”、上市公司業(yè)績的整體下滑、A股市場邊緣化和原有投資者利益被邊緣化等一系列問題。 可以說,新老劃斷和“鎖一爬二”是后股改時代中國股市和投資者最為懼怕的兩大因素。 雖然此前管理層出臺了《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zhàn)略投資管理辦法》(簡稱“28號令”),另外還準備啟動融資融券活躍市場,并以“融券”來變相實現流通,但這些政策效果到時究竟能否發(fā)揮出來?仍難以預料。 另外,目前的股市體制改革并未從根本上扭轉市場困境和改變畸形體制,也沒有恢復市場“投資、融資和資源配置”的本色功能,股市扭轉的真正拐點并未到來。如果在近期就讓“新老劃斷”開閘和進行再融資,忽略投資者的感受和市場的承受能力,不但不能改變被邊緣化的中國A股市場,反而會給目前進行的股權分置改革添亂。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