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需要新伙伴 其他金融部門何時行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3日 22:1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股市急需資金,資金也急需股市。這是當下股市和股改的真實寫照,兩會期間各監管機構高層的表態清楚說明了這一點。融資融券業務需要資金來源,無論是直接的銀行資金還是券商發債,都涉及到央行和銀監會的許可保險。資金入市需要監管部門支持。股票質押貸款需要銀監會支持。股改的開始以證監會和國資委的合作開始,必須以證監會與其他金融管理部門的合作方能結束。
兩會期間,各大財經高官不約而同都談到了股市發展與新資金入市的關系問題。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今年首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吸引更多合規資金入市;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表示銀行當然要開展股票質押貸款業務,但銀行在交易所要有席位,有強行平倉的權利;保監會主席吳定富表示今后是否會提高保險資金入市比例上限取決于市場狀況,如果市場平穩、收益穩中增長,會提高保險資金的入市比例。 顯然,銀行和保險監管層是以行業利益最大化作為擴大股市參與度的前提,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業改革的成果,決策必須符合市場規律,而不是以部門意志為轉移。無論是銀行在交易所席位的問題,還是保險資金擇機入市的問題,其要求都合情合理,并非漫天要價,缺乏合作誠意。 不過,由于股市是金融業鏈條中的重要一環,當下股市的市場化改革必須與整個金融業市場化改革合為一體,方有可能獲得一個次優的結果。正如股改的前期,必須同步推進國企改革,解決對價支付以及股權激勵等問題,股改才得以順利進行。由此,銀行業和保險業也必須把目前的股改當作擴大自身市場化的契機,而不能守株待兔,旁觀股改。 具體而言,行業管理部門需要進一步放松對金融企業的管制,把更多判斷風險與收益的權利交還給企業,強化企業作為獨立市場主體的作用,在不斷的市場交易中增進企業的風險管理能力,擴大企業盈利空間。也就是說,關于銀行在交易所的席位問題,應該由銀行與交易所去談判,而不是行業管理部門之間來討價還價;保險資金入市的比例也應該逐步由保險公司自己來決定,行業管理部門規定一個較大浮動的上限即可。 如此一來,困擾股市的新資金何時入市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從QFII申請擴大額度與外資并購活躍等情況來看,眼下的股市無疑已經是一個投資價值凸現的時候,沒人能保證這樣的機會能長期存在,國內的金融機構如果按兵不動,自然有其他資金能補上去,迫不得已的時候,大不了對外資洞開大門即可,但這種情形顯然是多數人不愿意看到的。 在股改的前期,可以看到股改事實上在改國企,在股改的后期,可以看到股改事實上是在改金融業,車馬將相,一子動則全局動。股改開弓沒有回頭箭,這個目標豈能靠股市一己之力能完成。在證券監管部門的“沒有時間表”和其他金融監管機構的“擇機”而動之間,能否獲得一個平衡?何時方能獲得一個平衡?無論結果如何,這個平衡一朝不能達到,股改也就會一直缺少臨門一腳。 換句話說,沒有一個發達的銀行業和保險業乃至債券業,我們也無從得到一個發達的股市。在考察銀行改革時,同樣可以看到類似的困境存在:由于沒有一個發達的股市,所以國有銀行只能把盈利的重任掛在存貸差這根線上,無法借助與股市相關的創新業務來更加穩穩當當地賺錢。并且只能借助于海外上市來“倒逼改革”,無法得到國內資金的助力,國內投資者也無從分享銀行業成長的果實。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如果雙方都光看不練,期待著對方把條件創造好了自己再來下網捕魚,那么或許都只能與這次寶貴機緣失之交臂了。 從股改前期的情況來看,股改對國企改革的促進甚至要大于股市本身。要說那時改革的難度,也決不比目前小,況且當時改革才開始,不像現在股改已經大局初定,前景光明。關鍵問題在于金融監管者們能否看到轉變自身角色的時機已經到來,需要重新評估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之間的關系。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