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方案頻頻遭遇難產 上市公司倉促上馬不可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9日 13:18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 |||||||||
近期,部分上市公司“搶跑”股改,但股改方案頻頻遭遇“難產”,業內人士認為:股改倉促“上馬”不可取 □本報記者 冉慧敏 截至本周一,深滬兩市共有674家上市公司已完成股改或進入股改程序,占兩市總家數
“掛號的多,真正上手術臺的少” 春節過后,在深滬交易所和各地的推動下,股改再次提速,每批股改公司的家數都屢創新高,第20批為38家公司,第21批為39家,第22批更是達到49家,本周啟動股改的第23批公司也有46家,與股改全面鋪開之初主板每批20家左右相比可謂“突飛猛進”。 但記者發現,以往,大部分公司啟動股改當天就能公布股改說明書,隨后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即展開溝通協商,少數當天不能公布方案的公司也在當周即公布了方案,只有個別公司的方案在啟動股改后的10個工作日左右才公布。但近幾批股改公司中,越來越多的公司發布提示性公告并停牌后,遲遲不能公布股改方案。用一位資深業內人士的話來說,“掛號的多,真正上手術臺的少。” 比如,2月13日進入股改程序的第20批股改公司,截至昨日38家公司的方案才全部亮相,歷時18個工作日;第21批的39家公司中,未在當周內公布方案的達到13家;第22批的49家公司中,有23家表示“將于近期披露股改相關文件”;本周一啟動股改的46家公司中,有23家未能在當天公布股改說明書,占比達50%,在這23家公司中截至周三也只有兩家公布了股改方案。 除了股改說明書“難產”,還有不少股改公司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的溝通協商情況遲遲不能公布,如有兩家股改公司,其兩類股東的股改溝通結果一延再延,第三次才公布修改后的股改方案。 大干快上不如精耕細作 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紛紛啟動股改,另一方面卻是已啟動股改的公司“工程”進度越來越拖沓,推遲股改相關日期的公司越來越多。記者了解到,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三: 首先,由于股改也是“靚女先嫁”,隨著股改逐漸步入“深水區”,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如法人股東股權被大面積質押、凍結,或非流通股股東之間意見不統一等。不少公司都是先宣布進入股改程序,遇到問題再將股改懸置。如第14批股改的一家上市公司,去年12月19日即進入股改程序并公布了方案,今年1月17日股改方案獲得當地國資委批準,但由于大股東股權質押未被解除,股改股東大會兩次被推遲,至今仍未進行表決。一家已啟動股改的上市公司董事長表示,由于公司有30多家法人股股東,且大部分為國有法人股,公司自停牌以來對這些股東及主管部門做了大量工作,但至今仍未在對價方案上達成一致,股改說明書也一直難產。 其次,隨著股改漸入常態,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東支付對價的水平也逐漸走低,已公布方案的第22批股改公司的平均送股水平僅為10送2.653股,創下股改以來新低。而且今年以來以重組、資產置換、以股抵債、定向回購等方式支付對價的公司越來越多。有市場人士表示,這種對價方式導致非流通股股東與流通股股東特別是機構投資者之間的溝通協商越來越復雜,耗時不少。 此外,據一位保薦代表人透露,現在有些股改公司中存在未做好準備即倉促“上馬”的現象,“有的上市公司連保薦機構還沒有進場,很多工作還沒有做,股票就已經停牌了。”本報也曾接到過投資者的電話,咨詢其所持股票為何停牌近一個月還未出股改說明書。“上市公司‘大干快上’地趕搭股改列車,但如果準備工作不充分,實際進程屢屢受阻,反而會走彎路,最終將損害投資者的利益。”有投資者表示。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