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股市評論 > 正文
 

保險資金何以遭罵名 只因做空機制缺乏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3日 09:01 中國經濟時報

  做空避險機制的缺乏,使機構投資者的短期行為“泛濫”,甚至在短期行為的慣性思維下沉迷于更為短進短出謀取套利的“快感”

  本報記者 張煒

  上證指數躊躇于1300點前,幾次沖關失敗的“罪魁禍首”之一竟然是保險資金。有
基金公司證實,就在2月15日股指沖破1300點的前后,保險資金巨額贖回,各家基金紛紛被迫拋出股票,對股指形成重壓。保險資金的這一舉動,使其在中小投資者面前背負了罵名。

  保險資金的贖回量不是小數字,其贖回行動很可能“誘導”其他機構資金仿效。由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上證50ETF是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其凈值增減隨上證50指數“亦步亦趨”。自去年12月26日以來,上證50ETF已經連續7周凈贖回,凈贖回的累計規模達21.42億份,贖回總量接近ETF規模的30%。按其凈值計算,這意味著僅50ETF的投資人就有約18億元資金撤出。雖然不能說保險資金幾周來一直扮演“唱空”角色,但其在1300點沖關前的“反戈一擊”,確實讓眾多盼望牛市早日到來的中小投資者傷心。上證50ETF的連續7周凈贖回,表明早有資金對股市走強持懷疑態度。而保險資金在關鍵時候的巨額贖回,使多空雙方的天平急劇傾斜,有投資者稱之為“毀了祖國股市‘山河一片紅’的大好形勢。”

  保險資金一直被視作長期投資者,是股市穩定的力量。可實際上,保險資金也是唯利是圖的,在其認定的利潤或機會面前決不會心慈手軟,這也是資本市場參與者的本性。幾乎在做空1300點的同時,假如不是中國證監會事先通知,保險資金可能又背上利用低交易成本優勢套利的罵名。中國石化收購旗下揚子石化等4家上市公司股權引發的相關

股票價格上漲及持有這只股票的基金凈值上升,使保險資金又一次碰上短進短出套利的良機。之前,保險資金已有過利用中興通訊股改時機進行大規模套利的杰作。而事實證明,保險資金短進短出套利賺了,卻意味著基金凈值下降,保險資金等于是從其他基金持有人手中剝奪了這部分收益。保險資金之所以能夠套利,因為有基金公司免于申購或贖回手續費的成本優勢。而其他基金持有人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因手續費而難以套利,只能被保險資金的套利“割去身上的肉”。

  回過頭看,保險資金于1300點前“臨陣脫逃”,低交易成本助漲了其投資行為的短期化。如果不是低交易成本,又如何敢在1300點前“放手一博”。看準1300點是股市短期的一個心理關卡,巨額贖回并等股指遭打壓后還可能找機會申購,一進一出就意味有利潤可賺。而且,保險資金投資行為的短期化,已影響到基金的操作方式。基金原來的長期投資策略必定會因為持有人贖回帶來的資金缺口而有所改變,不得已將長期投資的股票轉為短線持有,加速長期資金向短期投資轉向。

  從另一個角度說,保險資金與證券投資基金行為的短期化,也是資本市場缺乏避險機制所導致的。對于成熟的資本市場,長期投資組合工具與做空避險機制是機構投資者制勝的法寶,機構投資者運用長期投資組合工具與做空避險機制進行資產配置和風險控制以保證它們的長期投資收益得以實現。而我國缺乏做空避險機制,導致機構投資者的短期行為“泛濫”,甚至在短期行為的慣性思維下沉迷于更為短進短出謀取套利的“快感”。

  當然,保險資金也有苦衷,部分贖回出于調整投資結構的需要。2005年,保險資金運用的各個渠道都表現不錯,協議存款取得4%以上收益,債券投資收益達到4.45%,股票市場平均收益率超過6%。但在基金投資方面,各家保險機構在開放式基金上僅略有盈利,在封閉式基金上仍舊虧損。面對不爭氣的基金,有保險公司在1300點附近見好就收,是巨額贖回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保險資金畢竟堪稱A股市場最大的實際投資人,無論其戰略轉移還是有意的套利行為,都不可避免地對整個市場形成巨大沖擊。看到保險資金在1300點前撤出,其他資金還能穩住“軍心”嗎?難怪部分基金公司人士開始抱怨保險資金成了“股市的不穩定因素”。

  此前報道:

  一場由千三引發的血案 保險資金再背毀市黑鍋

  保險資金做空1300點 證監會狙擊機構套利行為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