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私有化符合誰的利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1日 00:00 中華工商時報 | |||||||||
水皮 眾所周知,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以前這個省由國民黨統治,而現在則由民進黨執政; 眾所不知,臺灣私有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伴生著臺灣民主化和自由化的過程。
有人會奇怪,國民黨不是一個資產階級的政黨嗎?奉行的不是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嗎?臺灣怎么也會有私有化這一說呢? 國民黨是一個資產階級的政黨不假,臺灣社會是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也不假。國民黨奪取政權又失去政權,先后經過軍政、訓政和憲政三個階段,而前兩個階段基本就是蔣氏父子總統實行“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獨裁統治。同樣是資本主義社會,前期臺灣國民黨倡導的是國家資本主義,而后期則是順應“世界潮流”,倡導的是市場資本主義。私有化既代表著國家經濟發展意識形態的一個重大轉變,也是國民黨在臺灣執政50年最具指標意義的經濟政策。 國民黨是1949年潰敗到臺灣的,痛定思痛的蔣介石在整黨之后,確定的“發達國家資本”作為經濟決策的準則,對于經濟活動的管制和干預,始終居于主導地位。龐大的公營事業,也就是我們概念中的國有企業的建立既是國家資本直接介入的結果,同時也成為國家主導經濟活動的重要工具。40年之后,隨著臺灣經濟的騰飛,民營經濟的規模和總量均超越了傳統的公營事業,公營事業原先設立的理由和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85年,臺灣“行政院”為了替當時低迷的經濟景氣和民間投資尋找對策,召集了由民營企業、政府官員和學者參與的“經濟革新委員會”。在這個委員會發布的報告中,明確提出“目前政府設立的公營事業,直接介入產銷活動,排斥他人參與競爭,違背產業自由化”,市場游資缺乏投資渠道以及虧損的公營事業對財政造成的沉重壓力更被引申為對整體經濟的負面影響。而在《解構黨國資本主義》一書中,學者陳師孟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國營事業已經成為國民黨的私家金庫,只有私有化才能斬斷國庫和黨庫的利益輸送,才能解決這些問題解脫國庫的負擔。 臺灣私有化的標志性事件是1989年“行政院”制定的,“公營事業移轉民營條例”。國民黨政府提出四個私有化的理由分別是:一增進事業經營自主權以提高經營績效,二籌措公共建設財源,三是吸收市場過剩游資,四是擴大資本市場規模抑制投機風氣。為了推進私有化的順利進行,國民黨中央政府成立了一個跨部委的“專案小組”,同時負責制定了第一批共22家的私有化名單。 1991年“公營事業移轉民營條例”在立法院三讀通過,1994年開始有國營事業單位依例完成轉移。到1998年初,已經通過股市減持12家公司股權,出售臺機三座工廠的資產,總計獲得2500億元的收入。必須指出的是,這些國營企業的私有化只有少數是由企業自身提出的,絕大部分是由各大部委積極作為政績落實的。 根據執政的國民黨和在野的民進黨于1996年底“國家發展會議”上達成的協議,最遲2001年將完成所有的官股釋放。當然,這種官股的釋放必須考慮到資本市場的吸收能力和對股價的壓力,因此減持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如中鋼,私有化時資產額高達726億,經過6次減持才算完成私有化。 臺灣的私有化符合誰的利益呢?臺灣資深的社會學家張晉芬通過實證研究為我們提供了答案。 張晉芬的研究表明,私有化在不同的國家推演的結果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共性的產生是基于私有化本身所具備的市場資本市場特性,因而是超國界的,比如私有化之后勞工勞動條件的降低和以裁員的方式增加利潤等。個性則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歷程和階級結構不同,推動私有化的動機不同,私有化的執行結果也不同。如東歐國家,原來的黨政干部是私有化最大的獲利者,而俄羅斯則是犯罪集團和境外資本家。臺灣私有化的結果獲利的則是執政黨、在野黨和資本家。 先看執政黨。 首先私有化的直接后果是部分國營事業變成黨營事業。國民黨的黨營事業在臺灣50年的發展中已經成為本土的大財團。私有化的過程,成為黨產收購國有資產的過程,并且在國有股減持的過程中,成為最大的承銷商。 再看在野黨。 如果說在臺灣有一項重大經濟政策能同時獲執政黨、在野黨及資本家一致支持的話就是私有化政策。對于在野的民進黨而言,國民黨“黨庫通國庫”是造成朝野政治資源不平等,國民黨“公器私用”的主要原因。因此,私有化是民進黨的政治主張。但是,民進黨沒有意識到,私有化的后果實際上擴大了政黨之間的政治資源差距。 最后看資本家。 臺灣公營事業私有化的另一個副產品實際上是傳統由國家或政黨壟斷專營的產業的開放,其中最大的受惠者是王永慶。國民黨政府為了拉回王永慶在大陸的投資,更改云林縣7000公頃農地用途以配合臺塑建煉油廠的需要,由此誕生臺灣第一座私人煉油廠。 臺灣私有化的主渠道是國有股減持和資產整體出讓,前者由股市完成,后者的交易對象就是財團。而在交易過程中,為了所謂的爭取時效,許多國營事業的土地并沒有重估,土地增值成為資本家參與私有化的最大動力和利益。 那么,私有化不符合誰的利益呢?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