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源:新老劃斷何必自尋煩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8日 03:30 每日經濟新聞 | |||||||||
黃湘源 “新老劃斷”自提出的那一天起,就一把揪住了市場的心,同時也成了管理層的一大煩惱。 盡管經濟學家對于恢復融資功能的呼聲不斷,但是,面對一聽“新老劃斷”就應聲
證監會的表態不用說是言不由衷,其實,早日“新老劃斷”恢復融資功能,有了流動的活水,市場才能恢復生機。不過,問題的癥結確實不是出在時間表。如果發行機制沒有出現由核準制向注冊制轉變的重大突破,“新老劃斷”就不是一種科學的定義,惡意圈錢將以“新老劃斷”的名義卷土重來。 顧名思義,“新老劃斷”的要點在于“劃斷”。“新”和“斷”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沒有“新”也就沒有“斷”,反之亦然。所謂“新老劃斷”的癥結,說穿了,無非是“新的不新,老的不斷”。只講融資功能而不講投資功能的傾向一天不改變,市場就一天談不上同老的過去的斷”。如果這也可以算是一個劃時代的新開端,民眾就有足夠的理由發問:何“新”之有? 在筆者看來,如果只是一個單純的恢復融資問題,恐怕還是原來那句“新股新辦法,老股老辦法”的話比較恰如其分。股改雖然是一場深刻的制度性改革,但是如果只是以對價方案的實施作為成功的標志,未必可以成為“劃斷”的必要和充分條件。 關于率先完成股改、指數已經在12月1日問世的中小板,雖然中國證監會副主席范福春在當天就曾明確表示將“擇機恢復中小企業板的融資功能”,而中小板的“新老劃斷”卻為什么至今還是沒有消息呢?其原因顯然不僅在于中小板與大盤不同步,而是因為新股發行可以率先全流通,率先完成股改的再融資也可以單獨率先流通,但為中小板爭取到了全流通權力的那些原來非流通的老股則還不能不按“鎖一爬二”的規則慢慢爬行。非但如此,參加股改的股民們由于所獲對價的“自然除權”而“一夜回到解放前”,這難道說得上什么“新老劃斷”嗎? 不要說中國股市的問題根本不可能隨著所謂的“新老劃斷”而一刀兩斷,即使是目前正在進行的股改,在其形式上的目標達到之后,也不可能將所有的老賬一筆勾銷。新股丟下老股不管,豈不是有違股改作為根本性制度改革的初衷? 進一步說,未來的發行機制改革即使能給“新老劃斷”帶來新意,但是,發行機制改革的完成,與“占總市值近60%-70%的200至300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時機并不能重合:“新老劃斷”不等于發行機制改革,發行機制的改革同樣沒有也不可能改變“新老劃斷”的虛偽性和不合理性,更不可能從根本上彌補目前市場的整體性體制缺陷。更重要的是,發行機制改革本身也只是從形式上提供了根據市場需求發行新股的可能性,如果市場當局不改變重融資輕投資回報的政策傾向,那么,股權分置改革啟動后,為調動某些既得利益者的積極性,對大型國企傾斜優先融資,依然不過是利益單向輸送的“政策支票”。投資者從來就沒有從根本上否定作為股市“源頭活水”的直接融資。市場之所以對“新老劃斷”畏之若洪水猛獸,當然也不是因為蠢得連“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也不懂。如果根據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市場承受程度三度統一的原則相機恢復融資功能,也就不應當發令槍一響,就來個圈錢擴容運動的萬馬奔騰;為“劃斷”而“劃斷”的結果必然導致改革走過場,非但舊的市場矛盾不可能徹底得到解決,新的市場矛盾又必然將鋪天蓋地而來。說到底,市場融資功能的恢復是水到渠成的事,并不需要“新老劃斷”自尋煩惱。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