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的喜與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4日 19:06 信息時報 | |||||||||
廣東科德 王澤輝 歲末深滬股市重歸熱鬧,收購兼并題材層出不窮,還演繹出一個“私有化”的概念,不但中石油等要約收購旗下上市公司注銷股份被理解為“私有化”,一些上市公司把大股份售予高級管理人員也被稱“私有化”。實際上,全面收購上市公司后取消其上市資格這種事在AB股市場不會多,只有中央部屬、壟斷性國企才有條件這樣做。但高級管理人員持有上市
歷史繞了個大彎。1980年后我國開始在各地試點進行企業的股份制改造,1990年前后形成高潮,為了克服歷史上國營體制中員工的收入與企業發展無關的弊端,我國引入了內部職工股制度,希望籍此增加企業對職工的凝聚力。但后來全變樣了,內部職工股變成套利工具。現在允許高管持股,輔以期權激勵,目的也在于增加企業對高管的凝聚力,吸取私有企業的經驗、克服國營體制的弊端。 然而事過境遷,現在的國企上市公司,高管的工資已與國際社會看齊,現實中的矛盾已經是控股方與不在企業中工作的流通股東的矛盾,或者是“小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矛盾。如果一家國企上市公司的大宗股份被一家民營企業收購——名副其實的“私有化”,那么,矛盾就變成“大所有者”與“小所有者”、“大經營者”與“小經營者”之間的矛盾。 “私有化”之喜是民營收購方真正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家,高管把自己綁上企業的戰車與企業“共存亡”。“私有化”之憂是這些“大所有者”只作短期考慮,或者想方設法擠占上市公司的資源、借殼斂財,或者找個下方把股權賣個好價錢。但從民間的看法反饋,似乎還是大國營可信一些,起碼“侵占國有財產”的罪名誰也擔不起,有較大威懾作用。 實際上,從公眾化公司的本義出發,上市公司與私人企業相比、相對控股與絕對控股相比,應更符合現代企業制度,如果原公司高管不稱職,股東大會可以在全球招聘經理人去經營。因此,收購上市公司大宗股份純屬于市場行為,應該鼓勵因為可以讓企業有更多選擇,但不能限制于任何特定一方,在收購中最關鍵是應平衡股東之間的利益、不讓任何一方的利益受損。 像有些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把股權絕大部分低價售于公司高管,高管變相控股上市公司,如果控制權的轉移影響到上市公司總股本20%~30%,本來就應經過子公司流通股東同意,如果出價太低,理論上,流通股東作為老股東也應有競價收購權。又如一些“股改”時把部分股份轉給高管,比例小的問題不大,接近5%就應考慮其他流通股東的利益。古禪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