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長宜放眼量--再評建行上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1日 07:05 金時網·金融時報 | |||||||||
昔聞 前段時間,建行在香港招股上市獲得了成功。但隨即在網上出現國內學者對建行是“人造美女”,是“麻雀變鳳凰”的說法。這種說法的一個論據是:“為了把建行改造成‘美女’,政府花了大約4600億元人民幣”的“整容費”。對此,筆者也來談點自己的看法。
關于把國有商業銀行改造成為股份制商業銀行,這是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金融體制改革提出的一個重要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國內的四大商業銀行都在為此而努力工作,其他商業銀行也在想方設法加快自身股改上市的步伐。應該說,這一目標不僅僅是政府的主導,也是各家商業銀行參與國際國內銀行業競爭的迫切需要。 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政府為了確保國內金融安全穩定,確實沒有少動腦筋,也確實沒有少花本錢。誠如有的學者指出,政府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救助頗有“父愛”情結。在資本金上的注入和在不良資產的消化處理上,整治救助活動接連不斷。近日更有業內人士統計,自1998年至今,中國政府為保持金融穩定,大體投入了3.24萬億元人民幣的成本。且不說這個統計數據是否準確,即便確實如此,也只能說明中國政府對國家金融穩定工作高度重視,也說明國家目前有能力解決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和有序發展問題。也就是說,國家寧愿做一些未雨綢繆或“花錢買機制”的工作,以避免銀行系統因內部和外部各種問題交匯、激化甚至出現劇烈震蕩后再去亡羊補牢。這種帶有補救性、前瞻性、預見性的處置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國家累計花上3萬多億元的成本能夠避免類似于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后持續10多年的經濟蕭條,能夠避免重蹈亞洲一些國家在1997~1998年因出現嚴重金融危機而使國民經濟倒退若干年的困境,這3萬多億元開支也是不會付之東流的,“風物長宜放眼量”。 按照一些學者的說法,建行獲得了其中大約4600億元的“整容費”,約占上述“金融穩定投入”的14.2%。先不說學者們的計算是否有依據,但不管如何計算,建行的改制成本(“整容費”)也是最少的。但筆者不能茍同有關學者對建行是“人造美女”的看法。 在筆者看來,建行不是“美女”,更不是“人造美女”。如果一定要打個比喻,筆者認為建行更像是一個長跑運動員,或者說是一個在參加國際大賽前獲得良好心理、生理診療和一定營養補充后較有耐力的“馬拉松運動員”。眾所周知,在我國的奧運戰略上,也有用舉國優勢培養尖子運動員的做法。當這些尖子運動員在國際運動會的舞臺上獲得冠軍,高奏國歌升起五星紅旗時,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感到揚眉吐氣而喜形于色,恐怕不會有人去質疑或貶低他們的成績不是靠自己努力拼搏創造而是靠國家用金子堆出來的。如今建行在香港的上市表現也不乏“冠軍相”。據報道,包括超額配售部分,建行首次公開發行(IPO)籌資金額約達716億港元,折合92.3億美元。媒體報道建行在資本市場上接連拿了“四個第一”:有史以來全球銀行業規模最大的IPO;迄今為止中國企業最大規模的IPO;亞洲企業(不含日本)最大規模的IPO;最近5年半以來全世界首次公開發行的最高紀錄。此外,該項發行紀錄還被列為全球資本市場第六大IPO。對此,即使是用苛刻的眼光來看待這幾個數字,也不應該否認建行的上市表現足以載入中國金融史冊。事實上,正如并非每個運動員只要國家出錢、出力、出人去培養或宣傳就可以拿到世界冠軍一樣,中國的商業銀行也不是只要國家注資和剝離不良資產就可以到境外資本市場拔得頭籌。沒有先天的基礎,沒有后天的努力,沒有優秀的管理團隊,沒有專業機構(中介機構、戰略投資者、業務合作者等)的指點幫襯,沒有中國經濟長期快速發展的強大后盾和質量基礎,沒有投資人對中國市場的堅定信心和良好期待,僅僅依靠資本金和資產質量數據的短期改善,建行是不能在香港市場一舉成名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建行上市的成功,“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周小川語)。建行為中國最大的金融企業在境外上市趟出了一條生路,這份榮譽不僅屬于建行,其成功的示范效應更有益于國家,有助于社會,有利于民眾。事實上,建行股價在經歷上市10多日的基本穩定后,近幾天已開始發力上揚。11月9日曾達到2.5港元/股,比發行價格上升了6.4%,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且保值增值效應已開始顯現。據香港的一些投資專家估計,建行的股票已漸入佳境,后市可期。 建行上市并非美女作秀。其在改制伊始,國家就給建行定位,不以上市而終結,而要求其成為“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商業銀行”。建行在改制后的一年多時間里,從總行到各分支行,從高管人員到一般員工,都做了大量工作,其中的酸甜苦辣局外人難以了解其詳,但僅從建行近幾年先后撤并了幾千個低效益高風險的機構網點,分流了數萬名員工的“減脂減肥”行動看,建行員工的付出也是非常巨大且不應被忽略的。 往事不能忘卻,未來更待期許。建行在上市前夕發布的招股說明書中,為投資者描繪的戰略愿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招股書對建行的定位是,要把建行辦成“為客戶提供最佳服務,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擁有一流員工的國際一流商業銀行”。建行的這一戰略愿景不僅對國家確定的目標進行了細化,而且立意更鮮明,眼界更廣闊,目標更高遠。辦成國際一流商業銀行,這決不是誰都可以自封或自吹的,而是要用業績說話,要與同行比肩,要讓投資者和市場認同。正因為如此,在建行成功上市后,董事長郭樹清在慶祝酒會上一再提及:“此次在香港的成功上市并不是目的,也不是建行改革的最終目標,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中央銀行和銀監會的領導也分別用了“作為探索者,建設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任重而道遠”和“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等話語勉勵建行發揚成績,再創佳績,力爭實現新的突破。這一切都說明,無論是改革的設計者或實踐者,都是把建行定位在一個長跑運動員甚至是馬拉松運動員的位置上。如今,建行作為領跑者,其第一圈可以說跑得比較出色(1.96倍的市凈率即使與國際先進銀行比也不遜色),但還有后面的十圈、百圈甚至是更長距離要繼續跑下去。說實話,用國際一流的標準來要求建行,目前“建行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和提高的方面,也還有許多困難和挑戰”(郭樹清語)。 在近日公布的亞洲銀行300強銀行業績排序中,中國內地銀行的盈利狀況在2004年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上榜的20家國內銀行共計創造凈利潤112億美元,占亞洲300家最大銀行2004年凈利潤的21.7%。其中尤以建行的59億美元凈利潤在亞洲銀行中名列榜首。這說明,在擺脫了資本不足、不良貸款率高等困擾后,中國的銀行業還是能夠站到國際同行的前排的。更何況,國家在金融體制改革中為建行改制的一些成本投入,有的正在和將要繼續發揮作用,實現保值增值,有的實際變成了其他行業、企業的資產,其價值并未損失殆盡;有的已經產生盈利效應,變成利潤稅收回報國家和社會。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