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邊緣化論斷已不諳國情 好孩子QFII值得學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9日 13:28 經濟觀察報 | |||||||||
現在還是談論股票市場邊緣化的時機嗎?3年前,我們曾做過“由于其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不再重要,股市已經邊緣化了”的判斷。 現在,堅持這樣的判斷顯然不諳國情。 讓我們來看看最近出現的一系列動向。
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說將加大信貸資金支持資本市場的力度;央行副行長吳曉靈稱將拓寬證券公司融資渠道,促進合法資金入市;以國務院名義轉發證監會加強上市公司質量的“26條”,地方政府需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盡力;國稅總局、國資委、公安部等六部委共建上市公司監管協作機制;盡管在中國,銀行還是融資主渠道,但央行行長周小川已開始把提升直接融資比例的希望寄托在了股市身上…… 這些要么是表態,要么是看似無法落地的動作,但傳遞出同一個信號,各種資源開始向股市集中。 不要小看這一點! 我們已經習慣以“政策干預痕跡太重,有違市場經濟原則”指責這樣的做法,進而忽視它,但我們忘了一個現實——過去20多年,中國經濟是在資源短缺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以局部行業、局部區域的快速發展甚至過熱來帶動整個經濟,這樣的邏輯仍會在相當長時間里存在和發生作用。 而且,至少在現階段,政策、行政力量等對資源的調度和配置是最有力的。否則無法完全理解,20世紀80年代已現頹勢的上海,在隨后10多年里再次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這一事實。上萬億資金聚集的力量誰能小看?以至于有經濟學家估算,按今年初地價估算,上海等值于1/5的美國。當然,如此最可能的后果只能是過熱、泡沫,進而是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 理想狀態只是我們力圖接近的。 還是回到股市。1998年,股市被定義要“為國有企業解貧脫困(3年時間)、轉換機制”出力。隨后,迎來了3年大牛市,其中兩年漲幅全球第一,直接融資在整個融資中超過10%。那期間,有“恢復性上漲”的社論,有各種資金可以入市的政策等等,盡管那時的GDP增幅在“保七爭八”。2001年,股市被賦予更大責任,充實缺口龐大的社保基金。結果是,開始了長時間的所謂熊市。 隨后的時間里,救市政策不曾少過,但股市并未就此恢復。有一個事實不應忽略,在經過1999年剝離近1.4萬億元后,銀行不良資產在兩三年后又大幅上升,以至于危及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安全。 2003年開始,解決銀行問題成為最迫切的任務。過去兩年里,我們看到一系列動作頻頻發生在銀行身上:財政出資用于核銷壞賬,450億美元外匯儲備注資中行、建行,150億美元注資工行,國有銀行快速改制、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上市等等。目前,在四大國有銀行中,只有農行還未解決,但時間被鎖定在明年年底前。 現在是回到解決股市問題的時候了。 這不僅因為股市過去4年經歷了凄涼,也不僅是資本市場的地位本不應忽視,更主要的是,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能使金融體系更安全。需要重視的現象是,銀行問題幾近解決之時,質疑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乃至是否“賤賣”、是否話語權太大等聲音廣泛出現。即便這不重要,那么,如果銀行最終都在境外上市,即使香港市場,也是那些國際投行掌握著話語權和定價權,他們是游戲規則的制定者。 果真如此,我們的金融安全嗎?起碼,現在還缺少這樣的共識,甚至也不是當初政策制定的初衷。至少,回到國內是有助于平息分歧的解決方案。 那么,股市重新回到舞臺中央至少是決策視線中央并不為過。國有企業從“受益者”到“出力者”的角色轉換可資證據。 不要責怪這些缺乏通盤考慮的戰略,也不要責怪那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畢竟,我們是在有限資源下解決問題。當然,同樣也不要忽視當社會資源被某種力量集聚到一個行業或領域的威力。 這里,讓我們好好學習那些境外機構和境外投資者。他們既能站在道義、規則、慣例的高度上規勸和建言,甚至批評,又能在合適的時機獲得市場和投資機會。 你看,那些QFII們去年底已大量進入邊緣化的中國股市;現在,又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依舊巨大的情況下獲得了更多的投資額度。因為,他們是“好孩子”。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