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證券:一家“老字號”的隕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7日 14:51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劉欣然 北京報道 “干了大半輩子把公司干沒了,唉……” 日暮時分,一位在華夏證券工作長達十余年的人士消沉地感慨。 喧嚷了整整一年的華夏證券重組即將收尾,這家屹立于市場13年曾經輝煌一時的公司
重組曲折路 華夏重組后中信證券(資訊 行情 論壇)將持股60%,建銀持股40%,目前還無法得知中信與建銀的具體出資數額。 據記者了解,早在央行宣布給幾家券商再貸款之前,華夏證券和北京證券就為重組從央行爭取到了資金。原因也很簡單,這兩家公司的前身都隸屬于銀行,在銀證分離時,公司已經背上了包袱。 據了解,央行再貸款將代替還未成立的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墊付華夏證券的保證金缺口,建銀和中信的資金用于收購華夏的證券類優良資產,其余資產將進入清算程序。 另外,由于央行再貸款由建銀和中信負責償還,建銀和中信還將作為華夏證券的債權人進入到華夏證券的清算程序。 華夏證券的重組歷時一年,中間經歷了太多的波折。 去年10月,市場傳出華夏與信達商談重組的消息。當時坊間猜測,由于建行是華夏的債權人,建行可能將債權剝離給信達,嘗試以債轉股。此消息傳出時,信達和華夏剛剛簽完保密協議,兩家公司的老總頗為震怒。 信達之所以參與到華夏重組中來,主要原因是,信達資產管理公司迫切面臨著轉型,當時已托管了漢唐證券,急于開拓證券業務,此方案因在更高層面遇到阻力因而未獲成功。 2004年底至2005年初,收購廣發失利的中信證券主動接觸北京市政府以及華夏證券,希望能夠重組華夏,此時北京市政府也正急于給華夏再次尋找買家,雙方一拍即合。 中信的重組方案幾經修改。最初的方案是中信集團出資20億元,其中7億元用于彌補虧損,13億元用作股本金。老股東權益打5折,即從27億縮為13.5億,同時向投資者保護基金申請20億元貸款。這樣,中信集團將持有重組后公司50%以上的股權。 中信集團不愿意承擔如此大的窟窿,雙方談判的過程長達半年多。隨后一個多月,方案變更為中信集團僅出資5億元,老股東權益減值30%,同時中信集團和北京市政府合力向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申請50億元貸款。 3月底本報記者得到消息,匯金公司出現在中信重組華夏的談判桌上。 “匯金公司的出現其實也不難理解”,消息人士解釋,“反正肯定是要向央行申請再貸款,央行不愿意拿錢填無底洞有去無回,于是就以匯金公司的名義參股! 但在匯金參與之初有一條就已經確定,即匯金公司在此中間將扮演財務投資者的角色,將來匯金會擇機退出。這一點在參與主體由匯金變為建銀后,也沒有改變。目前,華夏證券順利進入國務院由匯金和建銀重組券商第一批的四家名單中。四家分別是:銀河證券、華夏證券、申銀萬國證券和國泰君安證券。 與其他三家不同的是,重組完成后,華夏證券將不復存在。 華夏縮影 華夏一位接近決策層的員工說,現在回想起以前的做法,很多都覺得很可笑,還有一些做法根本就是違法的。 這些可笑或者違法的做法集中在挪用客戶保證與大量投資實業上。 華夏證券、南方證券和國泰證券等三家老牌券商組建于1992年。三家公司的注冊資本金均為10億元,這在當時可謂規模巨大。三家公司的注冊地分別為北京、深圳和上海,由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建設銀行分別牽頭組建,是內地首批成立的全國性證券公司,并稱為三大中央級證券公司。 來自工商銀行的邵淳、來自農業銀行的沈沛和來自建設銀行的周漢榮分別擔任三家公司的董事長或者總裁。 “證券公司成立初期大部分人都是從銀行系統出來的,當時就把客戶保證金看作是銀行存款,公司是可以用的。” 1993年10月,人民銀行召集這三家公司董事長在北京開會,會上確立了證券公司要證券與實業“兩個輪子一起轉”的思路。隨后華夏證券和其他證券公司一起,開始了如火如荼的實業投資熱潮。 很快華夏證券成立了投資委員會,提出在保證主業的前提下,向油井、貿易、房地產全面開花。 1996年華夏證券利潤高達10多億元。1996以后,管理層發現,大量實業投資嚴重拖累公司業績,開始收縮投資戰線。 當1999年邵淳結束在華夏證券的工作時,留給下一任經營者的是巨額保證金的挪用與巨額的不良資產。 后來華夏證券成立了華證資產管理公司,將這些實業資產從證券公司剝離出去。 三個人的戰爭 華夏證券淪落至此,與三個人息息相關,他們是邵淳、趙大建和周濟譜。 邵淳曾向媒體表示,自己給華夏留下的是挪用保證金57億元,實業投資30億元。他認為,1999年總計30億元的實業投資,“已經收回資金30億元,并且實現利潤10多億元!薄岸遥幚碜儸F的資產只占全部實業投資項目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還在收租。”邵淳認為,這些錢基本上可以填平挪用客戶保證金的窟窿。 但據記者了解,當時國務院曾經考慮過是否關閉華夏證券,但是時任證監會主席的周正慶回答:“關閉容易,先拿出60億資金來還客戶保證金!痹1999年,60億還是個相當嚇人的數字,國務院當時決定,讓華夏證券在發展中消化包袱。 如果中國的證券公司能夠在該關閉的時候關閉,沒有以后的增資擴股等數次救助浪潮,也許就不會出現今天政府要拿出幾百上千億來買單的局面。 邵淳離開后,四人領導小組進入華夏證券,趙大建任領導小組組長。 趙大建認為,自己1999年接手的華夏證券背負著57億挪用保證金的窟窿和60億不良資產。他說,公司為了歸還保證金,不得不大量對外融資,先后歸還保證金41億元,因此公司承受了近20億元的高額財務費用。 2001年5月,原在中經開下屬公司任職的周濟譜來到華夏證券,擔任董事長一職,趙大建擔任公司總裁,二人水火不相容。這一年下半年開始的漫漫熊市,使得原本想在發展中消化包袱的想法落空。 從1999年底至2001年5月,華夏證券實際上由以趙大建為首的四人領導小組管理。2000年趙大建斬倉賣出廈華電子(資訊 行情 論壇)(600870.SH)和天歌科技(資訊 行情 論壇)(000509.SZ,重拳出擊太極集團(資訊 行情 論壇)600129.SH。 懷疑趙大建的人認為,廈華電子資質不錯,不應在2000年選擇賣出 在2002年“6#zhPoint#24”行情中,太極集團曾摸高到近38元,正是變現的大好機會,華夏證券選擇增持太極集團更是不可思議。 趙大建認為,2000年處理廈華電子和天歌科技雖然虧損七八億元,可是如果拖延處理,這兩只股票只能虧損更多。對于在“6#zhPoint#24”沒有拋售太極集團,他解釋,2002年年底開始,公司自營和委托資產管理直接歸董事會執行局領導,對董事會負責,他自己已經不能實際控制這兩項業務。 在此期間,華夏證券的自營還表現在投資西藏礦業(資訊 行情 論壇)000762.SZ項目造成巨額虧損。反對趙大建的人認為,在四人領導小組任內,華夏證券自營虧損25.2億元。 誰來為華夏證券負責,負怎樣的責任?曾經是中國最老牌券商之一的華夏證券隕落了,旁觀者不禁要問:中國的證券公司何時才能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呢?逝者已矣,但當前新一輪的券商救贖能夠在機制上給券商帶來根本性的轉變嗎?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