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含權概念奠定股權分置改革成功基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0日 06:54 金時網·金融時報 | |||||||||
記者 李俠 自5月初中國證監會果斷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以來,截至目前,首批4家試點已圓滿結束,第二批試點表決即將開始。整體來說,試點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而其最大的亮點就是試點企業均承認在股權分置狀況下流通股含權并通過不同方式向流通股股東作出一定的補償,亦即確立了A股含權的概念,這為股權分置改革的全面推開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客觀地說,由于股權分置問題是由諸多歷史原因形成的,1380多家上市公司間的股權結構千差萬別,極為復雜,而不同股東間又存在著不同的利益訴求———由此注定股權分置改革將是中國證券市場發展進程中一場最艱難的攻堅戰。雖然市場各方對于股權分置改革有著種種設想,對于A股是否含權問題也一直爭論不休,但事實上直到試點啟動時止,無論是管理層還是市場各方對此并無定論。 按照“國九條”的精神和要求,中國證監會為啟動改革試點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通過賦予公眾投資者知情權、表決權,通過保薦人制度安排,對非流通股股東減持股票所作的時間和數量上的安排等,為投資者創造了一種公開、公正、公平的市場化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市場環境。自首批試點正式揭開改革序幕,到目前第二批試點正在平穩推進,市場已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一是已形成市場化的博弈局面,表決機制賦予了流通股股東充分的話語權;二是非流通股股東對流通股股東的意見建議更加重視,力求改革方案兼顧各方利益;三是國企大盤藍籌股積極參與改革,為市場樹立了風向標作用,打消了市場對改革前景的疑慮。最為重要的是,在現行法律、法規和試點通知要求的指導下,所有試點公司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一致選擇了由非流通股股東向流通股股東支付一定的對價換取流通權的市場化方式,最終確立了A股含權的概念。而這一點對于股權分置改革取得最終的成功非常重要。 根據前后兩批46家試點企業的改革方案,市場所關注的非流通股股東向流通股股東支付對價的底線也漸趨明晰:平均支付的對價底線基本在10送3左右,10家中小企業板試點企業平均支付的對價略高,約為10送3.5。但投資者似乎并不太滿意,近期市場的不斷走低并且再次逼近千點大關,正是這種失落情緒的直接反映。因此,市場迫切地想知道,在確立了A股含權概念的前提下,非流通股股東到底應該向流通股股東支付多少對價才是合理的?在改革全面推開之際,管理層能不能確立一個支付對價的底線?這不僅對于穩定投資者預期、提升投資者信心極為重要,更是決定改革能否全面順利推開、能否以盡可能小的成本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完成改革并取得成功的迫切要求。 事實上,回答這個問題既很困難也很容易。困難的原因是,雖然流通股股東和非流通股股東對改革一致歡迎,但二者的利益訴求完全不同。一方面流通股股東期望通過改革能夠彌補4年多熊市所造成的損失,對改革預期過高;另一方面非流通股股東期望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流通變現的權力,不愿意向小股東作出很大的讓步。說容易,是只要博弈的雙方都能站在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來看待股權分置改革的意義,通過股權分置改革,塑造共同利益基礎,健全共同利益機制,為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那么就一定能夠通過互相協商、互相妥協,找到一個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推進股權分置改革試點的順利進行。 而在這場制度變革中,政府和管理層最重要的責任就是通過總結試點經驗,不斷完善規則,平衡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各方不同的利益訴求,為雙方找到一個共同的價值判斷基礎。但無論采取何種方式,保護公眾投資者的利益在改革中不受損失,則是管理決策層在股權分置改革過程中始終應該堅持的底線和標準。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