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股市評論 > 正文
 

中國股市10萬個為什么 決策層該做什么樣的決策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2日 08:25 中華工商時報

  水皮雜談

  我們習慣于把中國證監會叫做管理層,處在制度轉折時期的中國股市,管理層的作用是有限的,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決策層。

  6月27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舉行新聞發布會,透露政策調整的空間還很大,但
是股市卻一點面子都沒有給尚主席,第二天就開始下跌,上證指數出現了熊市中都少見的七連陰,指數從1126點直落1011點,直接考驗1000點。

  星期天晚上大連電臺在他們開辦的水皮雜談欄目中問水皮,1000點近在眼前,投資者怎么辦?

  水皮回答就地趴下,固守待援。

  待誰援?待決策層。

  股指逼近1000點,最焦慮的不應是股民,而是尚福林。因為對于投資者而言,無非是股價從何而來又回何而去。但是對于管理層而言,指數跌破1000點,不僅意味著他們前期的努力前功盡棄,而且還會遭遇執政能力的信任危機。更因為,盡管管理層對跌破1000點有心理預期;但是誰也無法保證指數在800點就會必然止跌,不至于由于券商的流動性危機而引發局部的金融危機。誰也擔不起這個責任,拍不了這個胸脯。事實上,市場可以非理性繁榮,就可能非理性恐慌,而恐慌一旦發生,后果不堪設想。

  實際上,尚福林的焦慮程度要大大超過水皮的想象。因為就在當天深夜,也就是11日的凌晨1點零1分,各大媒體才收到新華社的通稿,聲稱中國證監會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以深入落實“國九條”為主線,研究擬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已經國務院同意,正由有關部門組織落實。正是因為有這么重大的利好,所以上證指數才會在早盤沖高1043點,最高出現了2.22%的漲幅。

  “經國務院同意”的組合利好,力度不算小,但是為什么大盤依然以下跌報收呢?

  水皮認為,問題不在于利好的力度不大,而在于缺少針對性,在于利好的力度不到位。

  通讀新華社的通稿,水皮發現諸多利好早已眾人皆知,不是早已實施,就是已在落實;不是老生常談,就是來日方長。

  比如股權分置改革試點不搞第三批,新老劃斷之前暫停上市公司IPO;比如國資委正在制定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持股底線以穩定股改的市場擴容預期,鼓勵保薦人設計多種股改方案;比如規范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占款問題,推動定向增發流通股作為市場化并購重組試點;比如對創新類試點券商和參與股改保薦的機構提供流動資金支持,抓緊設立投資者保護基金;又比如,推動商業銀行發起設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加大社保基金和國有保險公司入市力度;又比如,取消政府對國有企業投資股市的限制性規定等。

  如果說要有新意,新意一在于允許基金管理公司用股票質押融資,新意二在于在現有40億美元QFII的額度基礎上,再增加60億美元。

  股市的問題,說到底就是一個資金的供求問題,一個能為市場帶來增量資金的政策就是一個利好政策,一個不能為市場帶來增量資金的政策就談不上利好政策。從這個層次理解,證監會11日發布的通稿算不上利空,但是卻成為了市場出貨的利好。

  市場的反應說明投資者對后市的信心不足。尚福林曾經聲稱股改“開弓沒有回頭箭”,但是尚福林始終沒能給市場一個明確的說法,那就是箭落何方?是1000點之上,還是1000點之下。

  尚福林當然有尚福林的難度,投資者有投資者的揣度。如果管理層沒有“不成功便成仁”的魄力,又怎么能指望投資者義無反顧的跟進呢?

  其實,市場一直在觀望,觀望管理層有沒有破釜沉舟的必勝勇氣,有沒有確保股改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本錢。

  這個本錢,不是別的,正是平準基金。

  管理層擬采取的措施無非是開源節流。開源,開的是資金的源頭;節流,節的是擴容之流。管理層已經采取的措施無非也是開源節流,比如允許上市公司回購流通股,允許大股東增持流通股。不管是已經采取的措施,還是擬采取的措施,水皮發現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由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基金、券商分散救市,而政府扮演的卻是一個模糊的角色。

  股市要改革,要轉軌,就要有成本、要有保證。對價是大股東支付的轉軌成本,平準基金就是政府要支付的制度成本,兩者實際上是缺一不可的。

  有人以臺灣國安基金操作失當,指證平準基金于法無據;有人以13億人民和7000萬股民的利益沖突,指證平準基金禍國殃民;更有人以自由貿易為背書,指證平準基金背道而馳。但是,所有的指控都忽略了一個背景,那就是,中國股市是中國政府開設的、管理的;中國股市的最大受益者是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

  設立平準基金并非要求政府為投資者的損失買單,而是要為股權分置改革的平穩進行保駕護航。因為在這個制度性的轉折中,管理層和投資者一樣,都是博弈的一方。政府要的是穩定,投資者要的是安全,沒有穩定哪來安全,沒有安全又哪來穩定?

  這個道理就那么深奧嗎?既然可以要求保險資金加碼建倉、可以放開國有企業的投資限制、可以加大社保基金的投資力度,可以擴大銀行資金入市的范圍,為什么不可以設立由政府財政主導的平準基金呢?坦率地講,決策繞著平準基金走,市場就繞著決策走。什么時候平準基金浮出水面,什么時候大盤靠穩。

  決策層要決策的,與其說是資金不如說是姿態:究竟能不能和7000萬股民同呼吸共命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與其推出一大堆華而不實的組合拳,不如抓住試點方案的牛鼻子,勒令國有控股的大股東修改長江電力的股改方案,增加送股比例,做到口惠而實至。

  股權分置改革的方案可以分散決策,但是管理層的責任是分散不了的,決策層的決策更分散不了。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