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股市評論 > 四大銀行上市誰先行 > 正文
 

易憲容:國有銀行上市欲速則不達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6日 02:17 每日經濟新聞

  隨著交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四大國有銀行上市的心情更為迫切。

  從2004年初以來,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資助下,四大國有銀行的股改準備進展迅速。央行與相關主管機構一方面以各種注資方式幫助四大國有銀行進行財務重組,另一方面央行也下達了硬性運營指標,以促使中行與建行早日達到上市標準。如央行領導最近表示,到今年年底,中行、建行兩家試點銀行應該滿足四項指標要求:總資產回報率為0.6%;股本
回報率為11%;不良貸款率為3%-5%;至于撥備覆蓋率,對中行的要求是60%,建行則為80%。

  在四大國有銀行的改革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國有銀行的體制性缺陷,有些問題還很嚴重。這些問題能否隨著國有銀行改革的深化得到解決?如果國有銀行改革不及“肌理”,最終能否取得成功?

  筆者曾撰文指出,國有銀行改革上市,是國有銀行向現代商業銀行邁出的最重要的一步。但四大國有銀行要想真正成為現代商業銀行,成功上市雖是發展的重要一步,卻不是發展的全部。四大國有銀行股改的核心,不僅僅是通過財務重組達到上市標準,而是要真正實現運作機制的轉換。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公司上市十分平常,只要達到市場標準即可。但公司上市應追求提升公司的價值,并反映到價格走勢中,如果上市之時與上市之后都得不到投資者的青睞,那么公司上不上市沒什么區別。

  在這個意義上說,四大國有銀行不應該為上市而上市,而要追求被投資者長遠看好。因此,四大國有銀行股改上市一定要從體制機制上真正做到脫胎換骨,不可一味求快求量,更不可對上市時間、股改方案設定什么硬性指標,否則可能欲速則不達,后患無窮。

  銀行業已經為此付出過不小的代價。如本輪經濟過熱,是在政府嚴格控制金融資源的條件下,以銀行的貸款沖動為代價的。2002年至2004年,僅3年時間,國內銀行金融體系的貸款就增長了58%,增長數額近65000億元。

  為什么這幾年國內銀行的信貸增長迅速?為什么國內銀行一改“惜貸”態度而被誘發出巨大的信貸沖動?這與指令性經濟不無關系。在這幾年國內銀行改革的過程中,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達硬指標,規定各家銀行每年的不良貸款率下降比例,否則相關行長就要承擔責任。各銀行為完成指標,大多選擇了增加中長期貸款,擴大銀行貸款總額的分母來稀釋銀行不良貸款率的做法。這種以銀行信貸推動的“經濟繁榮”,表面上似乎讓國內銀行巨大的不良貸款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從2002年的28%降至2004年末的13.2%,但國內銀行潛在的不良貸款風險卻大為增加。研究表明,由于早幾年四大國有銀行信貸迅速增長,特別是中長期貸款迅速增長,不僅導致銀行貸款期限錯配及結構錯配的巨大風險,而且這些貸款的不良率將在2008年前后逐漸地顯露出來。

  在四大國有銀行的股改過程中,政府不可重走下達硬指標之路。前車之鑒,應該吸取,否則國內銀行的改革代價會十分昂貴。

  作者:易憲容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