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還有希望否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9日 11:57 和訊網-《財經》雜志 | ||||||||
滬深股市如何才能改變A股市場的這種基本狀況?減少政府行為對市場的過度影響,應是監管機構精心考慮的問題 □ 陳昌華/文 曾幾何時,當國有大型企業開始到A股市場上市融資時,香港股市驚呼,其作為中國企
物換星移,四年過去了,當年看來“岌岌可危”的香港市場,如鳳凰再生一樣蓬勃起來,差不多壟斷了所有中國特大型企業的股權融資。上海和深圳的A股則正經歷著從2001年中開始的四年熊市——現在的說法是“A股被邊緣化了”。 到底是四年前的說法正確,還是現在的情況更為現實?兩種觀點都有偏頗。一方面,A股市場是肯定有希望的。在差不多所有的主要市場經濟體系中,一個發達的本土市場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由于內地市場在制度建設、企業管治等方面的發展滯后,在現階段,它很難成為一個大規模吸納外資的途徑。 實際上,中國經濟是給本土資本市場提供了很好的土壤的。除了過去十多年高速的經濟發展,中國還是一個儲蓄率非常高的國家。這些都是本地市場發展的有利因素。但現在有一個怪現象:一方面居民資金缺乏出路(有相當一部分跑到房地產中),另一方面A股停滯不前。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里有制度上的問題,這在短期內是不太容易解決的;但也有一些地方是政府政策的缺失,這是可以改善的。 首先,投資于中國企業的基金經理都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縱使經濟增長很快,企業都好像賺不了多少錢;而一旦經濟稍為差一點,企業盈利就跌得一塌糊涂。更糟的是,在中國股市很難找到所謂“常勝將軍”,不論做得多好的企業,過了兩三年后,盈利便開始下降。 這反映了一個問題:中國經濟的調整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極低的資金成本來推動投資達到的。在這種粗放式的增長下,中國企業的盈利能力極難有很大突破;而一個普遍低盈利的經濟,是股票市場的“天敵”。 其次,政府對經濟生活各方面的干預過多,不單對股市如此,在其他領域亦一樣。在股市方面,企業上市的安排是最讓人詬病的。特別是常以行政力量阻止企業在市場情況不好時上市。這一政策的原意是減少市場狀況欠佳時的籌資壓力,但客觀的效果是嚴重的道德風險——讓股民覺得政府有義務和能力調控市場升跌,而忘記了投資者本身最終要對投資負責。 在這方面,香港市場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海外投資者不會認為監管當局有義務和能力保證H股一定上市,亦沒有政府既為監管當局又為股市最大股東的角色而沖突。在這種情況下,H股受政策影響的空間便相對較少,能比較理性地發展。 可以這樣說,今天A股市場的困局有中國經濟結構的深層原因,亦是政府角色定位矛盾的后果。一個正常運作的資本市場,必須具備為企業融資和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渠道的雙重功能。在過去很長時間中,政府在發展資本市場時,單方面強調融資功能(例如提出股市應為國企改革服務等),對保障投資者利益的關注不夠;現在對保障投資者利益的意義強調很多,但需要明確的是,保護投資者并不等于擔保他們一定不會虧本,而是要營造一個對雙方公平的投資環境。 那么,如何才能改變A股市場的這種基本狀況?從長期來說,只有中國的融資成本上升,才能有效控制企業的投資沖動,提高他們的投資回報率。不過,這些結構性轉變不是短期就能達到的目標。反之,如何減少政府行為對市場的過度影響,則應是監管機構精心考慮的問題。今天中國A股的熊市定會過去,股權分置的問題亦會在一段時間后得到解決;但如果政府跟市場的關系沒有太大變化,類似現在A股的困局,將在一段時間后,以另一種形式重新降臨。- 作者附記: 股權分置第二批試點的名單在6月20日公布,相對第一批四家公司來說,第二批試點(共42家)在數量、代表性方面都遠高于第一批,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包括了幾家特大型的藍籌股。可以想見,如果這批試點運作成功的話,股權分置改革中途而廢的機會減少了很多。在這個名單公布之初市場的反應也是非常正面的,但此后幾天,隨著幾家最大型的企業開始公布它們的股改方案,市場反應開始變得冷淡。 這是可以理解的,相對于第一批試點的方案,這些新方案一般都復雜很多(包括選股、認購證和認沽證),不要說一般小投資者,連基金經理和分析員都看不太懂,而從表面看,對價還不如第一批那幾家慷慨。現在看來,它們被市場很快接受的機會不高——而這幾家重點企業的方案被拖延下來將是對市場的一個不利因素。 作者為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中國研究主管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