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拯救券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3日 18:10 南方周末 | ||||||||
□本報駐滬記者 胡天舒 伴隨著中小投資者的離場、莊家豪賭后的敗退,作為股市生態圈中最重要環節的券商終于陷入整體困境。但央行、匯金聯手拯救券商的消息一出,卻立即引發了市場各方的巨大爭議
從上周開始,一場拯救券商的運動在證監會、中央銀行、匯金公司的主導下漸次展開。 6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宣布將考慮對申銀萬國和華安兩家證券公司提供再貸款。央行表示,這是為了“支持證券市場穩健發展,推動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 但此舉一出,市場普遍流傳,接下來將會有12家創新類券商甚至50家規范類券商都獲得央行提供的低息再貸款作為流動性資金,每家獲貸金額大約從十幾億到五十億不等。 據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透露,央行并沒有決定到底給多少家券商提供再貸款,但是央行曾經“試探性地公布了一下”,表示“初期的再貸款金額是200個億,計劃動用600億-1000億元”。“600億確實沒有明確說過,是我們自己算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向記者表示,“我們估計一家拿50個億,那么12家是600個億。但是這個數字肯定不是特別準確。” 接下來,匯金注資銀河證券的消息更給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6月14日,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證實“經國務院批準,擬出資對銀河證券進行重組”,并表示注資重組是為了將銀河證券建設成為資本充足、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的現代金融企業。 匯金方面拒絕向記者透露向銀河證券注資的時間表和具體金額。據一位消息人士透露,銀河已經拿到了15億元,并且這項注資是逐步的。 央行和匯金拯救券商的行為,包括證監會在內的救市努力,客觀上得到了不錯的效果。6月20日,上證指數(資訊 行情 論壇)重回1100點上方,最終收于1115.62點。深證綜指(資訊 行情 論壇)上漲3.1%,收于271.46點。兩市超過90%的股票上漲,26只股票漲停。 當天,證監會推出了包括寶鋼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長江電力(資訊 行情 論壇)在內的規模龐大的第二批42家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名單。 但業界和市場對央行、匯金的援手表達出了截然不同,甚至針鋒相對的觀點。大部分券商認為市場給券商的環境太惡劣了,國家“不救不行”。而一些學者則認為期待公共資源拯救自己的那些券商,簡直是“邏輯混亂”,央行和匯金在這場拯救中不過充當了“出納”的角色。 券商救贖之路 事實上,不惟今日,在中國股市15年的發展史中,券商業一直是個動蕩不安的地方。 上海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發祥地之一,其三家地方性券商也是早期中國證券市場地方勢力的代表,它們分別是萬國證券、申銀證券和海通證券。 在1995年2月的“327”國債期貨交易中,當時風頭最盛的萬國證券一次性虧損20億元之巨,草草結束了它的“王國”之夢。此后,在地方財政的鼎力挽救之下,萬國被并入上海另外一家地方性券商申銀之中。這就是現在的申銀萬國證券公司。 而海通證券到2002年底,其資本金已經達到87.34億元,成為全國資本金最大的券商。但其最新年報卻反映出與其龐大規模不相稱的財務狀況。 除此之外,1992年年底由中央政府直接鼓勵成立的三家老牌券商(華夏、南方和國泰)是市場上另一股引人注目的力量。從其原始注冊資本(都是10億的注冊資本)以及其主要參股股東的實力(當時的四大專業銀行是這三家券商的主要大股東)上,都可以看出他們的不同尋常之處。 但十年后,這三家券商先后陷入困局。北京市政府正在為虧損嚴重的華夏尋求重組;1999年8月,國泰證券與君安合并時,上海市地方政府為這次合并注入了18億元的資產,光現金就達到14億元。 到目前為止,中國早期成立的大牌券商幾乎無一例外地出現問題,更不用說那些處在行政資源更加貧乏的省份的地方性券商了。但即便如此,被清盤的券商依然屈指可數,且均發生在近一兩年的時間內。這一狀況與國有券商仍屬行業絕對多數不無關聯。 在過去多年時間內,券商的國有性質使其很少憂心自己的命運,因為每到危難之際,政府總是充當了最后保護人的角色。 據《財經》雜志最新報道,因券商挪用客戶保證金,中國結算公司向結算參與人收取的結算備付金以及結算保證金(俗稱“兩金”)出現巨額透支,最高限額為30億元的結算風險基金也已經消耗殆盡,中國人民銀行不得不數次動用再貸款,用于解決中國結算公司的流動性問題。 而現在,更多券商在等待著央行再貸款和匯金注資的援助手段。他們對于這些手段的理解邏輯是:與其善后不如治病,通過援手把券商的資產狀況改善。一旦股市恢復穩定上漲的話,很多不良資產也會轉化,券商的窟窿就會大大減小。 券商們還為此舉出了很多理由,如券商穩定即意味著市場穩定、券商業務因市場低迷無法正常開展、股權分置改革需要券商參與等等。“國家給銀行補了多少錢啊,現在拿個一兩千億出來救救市,算算總賬還是拿得多賠得少——是從資本市場拿了一萬億走的。我們券商總得活吧。”一位券商人士顯得很是不平。 拯救之爭議 目前央行和匯金公司尚未公布更多的注資券商名單以及注資金額。但市場普遍認為,即將接受注資的“12家券商”,即是證監會從2004年1月到現在分5批公布的擁有“創新試點資格”的券商。它們分別是:中信、中金、光大、東方、廣發、國信、招商、長江、國泰君安、東海、華泰和海通。“一般券商融資有15%的利率,成本很高。而再貸款幾乎沒有成本,所以這筆資金對券商非常非常重要。”國泰君安發展研究部分析師梁靜說。 市場一度傳言,上述券商中相當部分已經在申請,甚至獲得了央行的低息再貸款。但央行官員上周四澄清說:目前還沒有一家券商拿到貸款,而貸款利率將高于市場流傳的0.9%和2.2%,并且貸款期限也不是長期而是一年。 兩年多前,央行高層曾經表示:再貸款只用于買棺材而不用于治病。雖然6月12日央行出人意料地宣布擬對兩家券商提供再貸款支持,但是支持有兩個大多數券商都難以滿足的前提:經營正常且無違規記錄。 得到匯金援手的銀河證券,則是在2000年由原四大銀行下屬的信托投資公司證券部合并組建而成,直接隸屬財政部,注冊資本45億元。銀河的資產中相當一部分是接收四大行的信托投資公司資產,在接收的時候這些資產沒有打折,而是百分之百算股份。 招商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高級研究員陸磊博士認為,匯金注資銀河證券,從法律意義上來說是合法的,“銀河證券是國有獨資企業,作為股東,匯金擔負著化解風險和危機的責任。不過拿出來的是人民銀行的錢,所以應該考慮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問題。” 匯金公司是我國三家國有銀行的大股東。匯金總經理謝平表示:“匯金是一家準政府機構。”作為純粹的控股公司,匯金只負責控股、派出股東,不從事商業經營,基本職能是代表國家行使出資人職能。“匯金對銀河的責任無非就是重組和破產———破產就是承擔資本損失,重組意味著進一步注入資本。”陸磊說。 問題是,匯金到底需要注入多少資金才能夠挽救銀河呢?對此匯金方面拒絕透露具體數字,另外多位證券界人士則估計這筆資金在45億-50億之間。業內評價,銀河雖然是標準的國家隊,但是現在其凈資產是負的,流動資金極度匱乏。 匯金副董事長汪建熙曾在公共場合指出:“股市只能自救,不能老是要靠政府救市。”但有評價說,雖然負責管理外匯儲備的中央匯金公司對平準基金持否認和反對的態度,但是此番對銀河的出資,與平準基金又有何本質區別呢?除了銀河,匯金還打算向其他券商注資嗎? 對此詰問匯金方面保持了沉默。 反對拯救券商的人士表示,央行在提供再貸款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個悖論:如果這個券商必死無疑,那么央行的注資則意味著損失——全體公眾的損失;如果券商通過注資以后可以掙錢,為什么私人資本不能去完成這項任務? “這不是600億還是1000億的問題,關鍵是這個口子絕對不能開。”某著名投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對記者表示,“虧損到現在,這些券商都沒有凈資產可言,我們應該考慮的是有沒有可能建立一種更加好的機制,而不是簡單地給他們錢。” 當然,從證監會到央行都希望通過各種方式的救市,使得市場變得好一點,讓指數上升吸引更多的公眾投資者進來,建立市場信心,完成股權分置改革。 “難道他們不認為市場是理性的嗎?”這位經濟學家反問,“在理性預期的情況之下,這些想法都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在整個市場的體制性弱點沒有根本改變之前,恐怕很難指望公眾投資者進來。”他認為,雖然公共資源的投入是資本市場改革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這個改革不是花錢去救券商。 匯金公司在這次拯救行動中始終未正面發表過觀點。該公司一位高層對記者說:“有的時候,政策的制定執行未必會按照經濟學的邏輯走。” (實習生吳懌對此文亦有貢獻) -鏈接 四類券商的不同命運 中國證監會從去年開始確立分類監管、扶優汰劣的思路,并陸續于去年8月13日和今年4月19日公布了“創新類”(A類)和“規范類”(B類)券商的評審辦法。 目前已公布的擁有“創新試點資格”的券商分別是:中信、中金、光大、東方、廣發、國信、招商、長江、國泰君安、東海、華泰和海通這12家。這類券商屬于無風險券商,他們一般擁有強有力的股東背景,并且長期規范經營。 “規范類”(B類)券商據悉將有50家左右,這類券商被業內稱為“病虎”,有過風光的過去,但現在背著沉重的包袱,包括中央和地方級的證券公司,而以后者居多。 C類和D類券商的評審標準尚未公布,但業內一般認為C類券商屬于具有較強的地方政府背景,但境況窘迫。而D類券商可以說是“三無”券商:無股東背景、無資金實力、沒有未來的小型券商,他們基本上處于被關閉的邊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