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如何撼動大象屁股 儲蓄資金入市就在風雨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7日 17:05 三聯生活周刊 | ||||||||
4月6日,國務院公布了首批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試點銀行名單,僅兩個月后,工銀瑞信基金管理公司獲批成立,并且迅速推出首只基金產品。工銀瑞信從申報到獲批不到兩個月,刷新了國內基金公司設立之快的紀錄。 銀行可以設立基金公司,從某種意義上說打通了銀行與股市的資金橋梁,使銀行資金進入股市成為合法合軌,透露給市場重大利好。
多年以來,諸多學者與專家以及相關部門都希望將此巨款分流到股市,各金融機構也紛紛發行基金、信托、債券……今天,12萬億銀行存款將真的成為資本市場最大的后盾? 12萬億元人民幣居民儲蓄存款令人眼暈,這個數字接近國內生產總值,它可以買下我國全部經營性國有資產,能夠維持全國人民近兩年的消費。它占金融機構全部存款的一半以上,與1978年的居民儲蓄相比增加了480倍。 市場人士表示,從市場容量來看當前股市的全部流通市值只有1萬億元人民幣,對于巨大的儲蓄存款來說,最大的問題在于市場的容量太小,所以對未來股市擴容是市場的利好。 股市不曾牽動 儲蓄存款1% 顯然,銀行系基金設立距離分流12萬億儲蓄存款還早。所以,市場人士認為,銀行系基金能夠給股市輸血的資金是有限的,銀行系基金公司的設立現在更多只是意味著國家對股市的一種鼓勵和支持。 其實,自從2003年以來,就有學者提出,當務之急是創造足夠條件分流龐大的儲蓄資金,讓銀行資金盡快進入股市。為此,中國人民銀行自1996年5月1日接連8次降息,并開征20%利息稅,使利率降低了78.4%,達到歷史最低水平。政策的目的是要把居民的錢從銀行里“擠”出來,讓老百姓消費和投資。然而,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不減反增,從當時的不到6萬億元卻升至目前的12萬億元,翻了一番。 在近期召開的國際貨幣會議年會論壇上,央行行長周小川明確表示,央行現在不打算加息,也沒有制定加息的時間表。這無疑打消了一段時間以來繼續加息的預期,是否會對股市是一利好呢? 一般理論上說,利率下降時,股票的價格就上漲;利率上升時,股票的價格就會下跌。因此,利率的高低以及利率同股票市場的關系,也成為股票投資者據以買進和賣出股票的重要依據。這是因為,利率上升,一部分資金可能從股市轉而投向銀行儲蓄和債券,從而會減少市場上的資金供應量,減少股票需求,股票價格下降;反之,利率下降,股票市場資金供應增加,股票價格將上升。 從國內居民儲蓄存款的增長率似乎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一種規律,1994年居民儲蓄存款增長率45.6%,之后增幅連年下滑,而同一時期股票市場發展迅速,1999年下半年開始儲蓄分流明顯加快,到2000年分流達到頂點,同年國內居民儲蓄存款增長率僅為7.9%。這一年股票市場也牛氣沖天。 2001年,股市波動性加大,股價持續幾個月的大幅回調,這一年,年儲蓄分流則明顯減緩,增長率14.7%,居民儲蓄傾向增強。 然而,綜觀十年發展來看,自1996年5月央行進入降息周期拐點,股指也進入上升周期,利率與股指的走勢僅僅發生了5年的負相關關系,但2001年在利率沒有進入升息周期的情況下,股指開始了下跌。 東吳證券研究所吳思銘認為,就短期而言,國內利率的變動對股價走勢很難判斷存在相關性。因為,股票市場的低迷更多被歸結為上市公司的質量以及諸多體制性問題和投資者信心問題。因此,這不是理論關系可以判斷的。 實際上,就中長期而言,利率升降和股市漲跌也并不是簡單的負相關關系,就是說,中長期股價指數的走勢不僅受利率走勢的影響,它同時對經濟增長因素、非市場宏觀政策因素的反應也很敏感。 典型如美國的利率調整和股市走勢就出現同步上漲的過程。1992年至1995年美元加息周期中,由于經濟處于穩步增長階段,逐步收緊的貨幣政策并未使經濟下滑,公司盈利與股價走勢也保持了良好態勢,加息后,股票市場反而走高,其根本原因是經濟增長的影響大于加息的影響。 股市如何撼動 “大象屁股”? 央行的數據顯示,2004年2月至9月,國內居民儲蓄存款增幅與上一年同期相比都出現了近些年來少有的下降,但截止2004年末,我國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依然達到12萬億元。 而今年上半年我國居民個人儲蓄存款增量明顯,同比增加約1200多億元。這是繼前兩年因實施降息、實名制等導致儲蓄分流,儲蓄增量下降后再次出現的大幅增長。 為什么居民儲蓄存款在實際存款利率為負的水平下,依然以百分之十幾的增速上漲?從理論上講,儲蓄存款利率降低后,會將居民儲蓄擠出銀行,而在居民可選擇的投資渠道并不多的情況下,流入股市自然應該成為居民儲蓄為數不多的去處。 易憲容博士談到,國內居民存款,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時被看作是“籠中虎”,政府總是擔心它跑出來沖擊市場物價,造成市場的惡性通貨膨脹,傷害社會經濟發展。但是十多年過去了,這只“籠中虎”不僅沒有跑出來,反而潛藏在籠中不動,而且像滾雪球一樣滾成了一個龐然大物。 易憲容分析說,中國居民儲蓄總額高,但平均到每個人身上不足1萬元,而且,相當部分存款被用之家庭對未來生存的保障,降息對這部分資金分流的壓力不大。 據人民銀行的儲蓄動機調查,列前幾位的也是教育、養老、買房、防病、防失業等,這說明了居民儲蓄只是為了保障未來生活而不得不增加儲蓄,而并非把追求利息作為儲蓄的目的。 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的調查也顯示,居民選擇儲蓄的目的依次為:第一是子女教育費占36.5%,第二是養老占31.5%,第三是防病占10.1%,其他為買房、為子女婚嫁、為防失業等。 現在看來,這個沉積下來的大象屁股也不能用理論來尋找答案。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步德迎解釋說,從儲蓄存款結構來看,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活期存款,需要的是安全性和流動性,股市投資顯然無法做到。因此,對于大多數居民來說,將儲蓄資金向股票市場分流的可能性很小。 入市之爭 估計居民儲蓄分流和貨幣供給結構發生改變的趨勢仍會持續下去,因為,在過去的20年中,12萬億的民間儲蓄存款被認為積蓄了巨大潛能,對財富有感覺的人有諸多理由與觀點在探討居民儲蓄存款應不應該入市。 主張入市的觀點認為,國內融資活動中,直接融資占不到10%,而間接融資(銀行信貸)達到90%以上。間接融資的比重過大就會降低金融系統的效率,因此,要利用我國儲蓄存款分流的有利時機,提高直接融資,積極發展證券市場,并借此拓寬居民的投資渠道。 但是,儲蓄存款分流就能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不分流就一定導致資金效率低下?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步德迎認為,12萬億居民儲蓄存款并不是制約經濟增長的因素,而是生產和建設的一個主要資金來源,股民和證券公司希望12萬億儲蓄進入股市,這些都可以理解,但政府官員和經濟學家們也這么想就危險了,特別是政府部門如果將這些想法轉化為政策,那后果將不堪設想。 步德迎指出,關于如何儲蓄、如何投資、如何消費,是居民個人的事情,他們肯定會根據客觀條件從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作出決策,政府可以做一些理性的引導,鼓勵居民合理安排自己的收入,理性地進行消費、儲蓄和投資。 銀河證券友誼東路營業部的魏國顯談到,儲蓄分流到股市的效果與股市投資的收益率是密切相關的,如果缺乏股市行情的支持,居民儲蓄很難從銀行分流到股市。從2001年下半年股指下挫以來,股市的巨大風險讓許多股民不敢再入市。 實際上,在一般發展中國家,大多數都嚴格管理銀行資金直接投資股票市場的問題。股票市場對儲蓄的影響究竟是正還是負,以及這種影響是如何生成的并沒有一種定論。 一種觀點認為,股票市場的發展會分流儲蓄,同時會影響到銀行等中介機構的發展。如Singh(1995)就曾指出,股市的發展并沒有導致總儲蓄的增長;史密斯(G.W.Smith,1994)等人也強調過股票市場分散風險的機制同樣能引起儲蓄水平下降,從而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股票市場的發展可以改善資源配置,促進經濟增長,從而促進金融機構發展與儲蓄增加。如圣保羅(1994)認為,如果一個較好的金融市場確實與儲蓄的收益相關,那么它就能更有效地將儲蓄配置到投資領域,而且可能增加儲蓄。Levine(1997)的研究表明,許多國家的實證分析說明股票市場和銀行(儲蓄)共同促進了經濟增長,而不是銀行(儲蓄)或股票市場促進了經濟增長,一個簡單例子是,資本市場發達的國家或地區,銀行系統也較為發達。 國內一些學者認為,從理論上說,充足的儲蓄為股票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物質基礎,股票市場的發展也為儲蓄提供了更廣闊的來源,二者應該是正相關的。 易憲容則認為,面對這樣的一個股市,如果趕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市,那么只能使這些資金完全暴露于高風險之中。他強調,千萬別把儲蓄“趕進”股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召就認為,中國應該執行靈活多變的貨幣政策,應該允許銀行資金進入股市。然而資料顯示,在過去幾年里,政府實際是盡量多地將這部分非國有儲蓄轉化成了國債,這就是為什么近些年來,由政府進行直接投資和進行公共支出較多地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