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振興之道遠在救市之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5日 16:0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評論員 譚昊 在今年5月股權分置改革啟動之后,中國股市進入空前的政策發布密集期。僅以6月13日為例,當日公布的對市場有較大影響的政策就有三條。 第一條是財政部、國稅總局關于對股權分置改革中的對價支付進行稅收優惠,以及
以上三類政策的各有其側重的階段性。目前看來,救市政策已經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效。一個明證是,在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的作用下,滬深兩市在6月8日爆發井噴行情,當日大盤漲幅超過8%。 而直接促進股權分置改革的政策,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推出,預計將來一段時間仍將是政策制定的重點所在。 至于中長期的治本之策,種種跡象表明,管理層的思路正趨于清晰。據悉,目前有關部門已經擬定《關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文件,不久將面向社會征求意見。這顯然是把住了資本市場長期發展的主脈。 眾所周知,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國股市主要是實現融資功能的場所。市場的制度也主要是向融資者而非投資者傾斜,這就造成過去上市公司整體質量不高,惡意圈錢泛濫等諸多問題。而一個資本市場要繁榮發展,根本之道是要有好的上市公司,能夠吸引大量投資者的介入。在當前階段,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已經是刻不容緩。 另外一個層面,則要進一步完善制度設計,提高市場調節的效率,實現政府行政調控的逐步淡出。 事實上,中國政府對于股市的救市近年來一直引發頗多爭議。反對者認為應該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自發調節,政府不應該對股市進行干預。然而,一到危急關頭,還是每每可見政府之手的作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股市的制度框架并沒有實現完全的市場化,因此,單純依靠市場自發調節,往往會出現“市場失靈”。 在這種背景下,伴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深入推進,下一階段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不斷對中國股市的制度進行邊際調整,使之更有利于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盡量減低“市場失靈”發生的可能性。 例如近期所推出的上市公司可回購自身流通股的政策,就有利于穩定市場的估值體系,避免過度恐慌而造成的股市非理性下跌。將來,隨著改革的推進和市場的進一步成熟,做空機制的推出也只是時間問題,這也將進一步提高市場自發調節的效率。而目前交易所正在大力推進的權證業務,也會對市場效率的提高發揮積極作用。 總體而言,當前階段的救市政策僅是權宜之計,這一點也已經被管理層清楚地認識。未來股市政策的趨向所在,應該體現在提升市場微觀個體(上市公司、券商等)的素質以及提高市場調節效率的制度設計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