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奇
近日,在解決股權分置試點啟動后,股市又一次走出了大幅下跌的行情,盤中不斷地創出多年來新低,讓期待用解決股權分置來啟動大盤行情的各方大跌眼鏡。
回顧近兩年來,管理層不斷地推出利好,從政策面、資金面給予股市有力的支持。
但恰恰相反,不少利好政策,往往成為股市下跌的導火索。利好政策為什么總是失靈?它為什么沒有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上升行情?這是各方應該反思和總結的。
應該說,從管理層近兩年推出的利好看,確實是想促進股市發展和向上的。例如,加大培育機構投資者;實行分類表決機制;降低印花稅、交易傭金等等,但市場就是不買賬。究其原因,筆者以為,關鍵是相當部分的市場投資者已經失去了信心,投資者對利好已相當麻木。
那么,為什么利好總不能給投資者帶來信心呢?筆者認為,關鍵是管理層沒有了解市場投資者的心態,沒有對癥下藥。
就拿此次解決股權分置試點來看,管理層從股市不振的根源下手,出手切合市場預期。而且,管理層第一次承認了應補償流通股的原則。可以說,這是個利好的政策。但這樣的利好,還是不靈。為什么?就是因為流通股股東認為這樣的補償,是讓每個公司的非流通股來決定,擔心自己還是沒有足夠話語權,從而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在中國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下,管理層對股權分置沒有確定一個最低補償標準。很多人因此擔心,靠大股東良心發現,給予流通股股東足夠補償,可能是一廂情愿的想法。另外,應該看到,當前投資者的心態是厭惡擴容、圈錢。所以,從目前來看,最大的利好是停止發新股。解決股權分置的利好,有可能被將來大量非流通股上市所抵消。雖然規定12個月后逐步流通,但在投資者普遍害怕擴容的心態下,投資者對未來還是感到一些恐慌。所以,筆者感覺,利好政策失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把握好投資者的心態,沒有把握好利好出臺的時機。
我們知道,無論是金融市場,還是證券市場,都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的,信心一倒,萬事皆休。在利好成利空的情況下,投資者在證券市場再三受損,產生了“逆反”心態,這對證券市場的長遠健康發展絕不是什么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