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所謂股權分置改革凈資產為底線依據何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30日 01:45 每日經濟新聞 | ||||||||
趙鵬 每日經濟新聞 上周,清華同方(資訊 行情 論壇)股權分置改革方案投資者溝通會不歡而散。 小股東們表示,很難接受10轉10的方案。實際上,問題的關鍵在于,清華同方的方案是以每股5.20元的凈資產倒推出來的。而國資委所謂的凈資產底線顯然沒有得到投資者特別
那么,凈資產底線是否合理?有沒有理論及實踐依據呢? 從歷史角度來看,清華同方1997年6月發股前,大股東總共投入1.05億元凈資產,而目前凈資產為15.68億元,增值14.93倍。這次拿出三分之一返還流通股股東后,其資產升值也在9倍以上。而公司三次發股(1997年首發、1999年配股、2000年增發),流通股股東合計貢獻了17.38億元的現金資產,在付出了17億元的投資成本之后,其擁有的股東權益反而減至14.2億元,就算這次拿到大股東送出的5億元權益,也不過增至19億元,升值率約10。 這就是為什么中小股東很難接受方案的原因所在。 退一步講,從理論上來看,凈資產底線也是說不通的。托賓的凈資產估值法只是說,股價長期遠離凈資產則意味著低估,股價逐漸會向凈資產靠攏,但并沒有說企業估值應以凈資產為標準。實際上,該估值法只是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評判股價是否低估的指標罷了。 從實踐上看,凈資產底線也屢遭“敗績”,君不見A股市場“破凈”個股已達200多只,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而民營企業海外上市以“跌凈”方式發行的也屢見不鮮,難道他們都不知道這個“底線”嗎? 實際上,凈資產是一個動態的指標,對于業績下滑、資產質量不佳的公司來說,凈資產“水分”很大,常常意味著高估。最典型的莫過于四川長虹(資訊 行情 論壇),截至2004年9月30日,公司的凈資產為每股6.10元,而在計提壞賬后,2004年底公司的凈資產大幅縮水28.5%,至4.36元。 那么,清華同方的資產質量又如何呢?截至2005年3月31日,公司凈資產29.88億元,其中應收款項就達19.6億元。從收益狀況來看,公司2004年凈資產收益率僅3.89,明顯難如人意。 實際上,市場并不反對解決全流通,反對的是現行的全流通試點方案,而試點方案的實施效果也直接決定著全流通改革的成敗。但從首批試點方案來看,中小投資者不滿之情溢于言表,可見“補償”兩字并未落到實處。 如何處理好“保護國有資產”和“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兩者間的關系,決定了股權分置改革能走多遠。著名市場人士張衛星早就疾呼“解決股權分置要有大智慧”,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沒看到什么大智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