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歷史片斷看公司滄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3日 12:02 和訊網-紅周刊 | ||||||||
-本刊記者趙洋 回顧“5·19”后的6年,不管是曾經短暫的激情牛市,還是延續至今的漫漫熊途,都相依相伴上市公司的巨大變遷,6年匆匆,留給股市中人記憶的往往是昔日的殘影片斷。 景象一:航母擴容成就高融資
6年融資近8000億,流通市值卻僅增加4000億元,那3000多億去了哪里? 市場中的老人都知道,此前一提航母,必然是馬鋼、石化(上海石化(資訊 行情 論壇))。但從1999年底的浦發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以第一代碼600000成為當時第一航母之后,中國股市的航母量級不斷被刷新。2000年寶鋼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18億股發行,2001年中國石化(資訊 行情 論壇)首發融資規模高達118億元,2002年中國聯通(資訊 行情 論壇)50億A股回歸上海交易所,中國股市的超級航母從未如此密集地編隊出海。 伴隨著航母群的亮相,滬深兩市的融資額迭創新高。從1991年到1999年5月,滬深上市公司通過證券市場融資3754億元,而在其后的6年時間里,兩市融資額達到7951億元。這六年的融資金額是此前9年的2倍多,僅在2000年牛市行情里,兩市總融資額就高達2103億元。此后盡管行情持續走熊4年,但每年的融資金額卻依然很高,2004年全年達到1510億元。 如此高的融資金額,卻未帶來市場流通市值的大幅增長。從證券市場成立的1991年到2005年3月,兩市總融資額為11705.21億元,但2005年3月的市場流通總市值僅有10996.52億。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6年之前,即1999年5月市場的流通市值為6658.81億元,而這之前的市場總融資額為3754.06億元。這意味著,在這6年融資額增加7951億元的情況下,滬深流通市值僅增加4338億元。 景象二:金融創新“忽悠”投資者 TCL、三聯集團、電廣傳媒(資訊 行情 論壇)……它們到底是金融創新的榜樣還是金融欺騙的罪魁 在超級航母駛過濺起浪花一片的同時,高智商的投行精英們這幾年嘔心瀝血,為上市公司絞盡腦汁搞創新。且不說貫穿這6年的若干次國有股減持創新,單是鄭百文(現在的三聯集團)、TCL、電廣傳媒等,玩的金融創新就將中小投資者忽悠得暈頭轉向。 鄭百文,一個瀕臨破產的上市公司,由于山東三聯的介入,拉開了“生死時速”般的重組大幕。如果僅僅這些,并不會讓歷史記住,恰恰是在這個涉及幾十億金額的重組過程中,三聯集團創新性地提出“重組的前置條件是流通股東將50%的股權無償劃轉給三聯集團”,最惹爭議的是,這個過程采用“默示原則”。重組歷時三年,三聯集團拿走了流通股東的50%股份,更名為三聯集團的“不死鳥”鄭百文,奇跡般活著歸來。 輸入他人的血救命不難,難的是自我造血。TCL在2004年完成這一變革,公司將原來上市公司TCL通訊停牌注銷,通過發行新股與換股的方式,將集團整體上市,以TCL的新貌示人。這一創舉將此前盤子不大的TCL通訊變為大盤股TCL,且啟發了此后一系列“整體上市”案例,如武鋼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百聯集團等。 創新的舉動都容易被人記住,比如還不算久的電廣傳媒,弄了個“以股抵債”的“高招”。但高招不見得能持續,電廣傳媒的業績現在一塌糊涂不說,大股東的欠債金額又有大幅增加,TCL、三聯集團現在狀況也不盡人意。“忽悠”的把戲耍完,原形還得畢露。 景象三:騙局揭開玩轉大掏空 這6年成為上市公司違規問題集中爆發期。上市公司造假、掏空案件觸目驚心。 歷史上的瓊民源事件曾被稱為2000年前最大的欺詐案件,但與此后的銀廣夏、藍田相比,或許還只是個開始。銀廣夏當年號稱第一績優股,但當造假的蓋子被解開,一張丑惡的臉在光天化日下曝光,公司居然虛造利潤7.45億元。同樣在報表上大玩造假游戲的藍田股份,光環破滅后淪為退市公司。 牛市中造假的公司,是為了配合股價的炒作,當牛市不再之后,進入上市公司的控制者,開始窮兇極惡地直接掏空行為。這些上市公司背后的控制人通過違規擔保、關聯交易、資金占用等三大管道,不斷抽血。 2004年報中的數據顯示,2004年控股股東(通過應收款項)占款總額達216億元,比2003年的94億元飆升了130%;違規擔保總額高達321億元,比2003年的257億元上升25%。而近幾年,通過大量關聯交易轉移資金的金額更是大得驚人。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1月至2004年底,共有10位上市公司高管外逃,卷走的資金造成的資金黑洞近百億元。 從2001年至今,有近百家上市公司遭公開譴責,僅僅ST寧窖(資訊 行情 論壇)管理層受到的公開譴責就多達70人(次)。但無關痛癢的譴責與被卷走的資金相比實在微不足道。 景象四:垃圾公司退市上三板 當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出逃之后,留下的只有連續虧損的命運。在上市公司不斷變換“ST”“PT”帽子之后,監管層終于在2001年痛下決心,實行退市制度。 2001年4月23日,上海本地股“PT水仙”由于連續虧損4年而成為第一家退市公司。之后,上市公司退市不再成為新鮮事物。此后,PT粵金曼、金田、九州等連續三年虧損且重組無望的公司陸續走上退市之旅,至今,滬深兩市共有23家上市公司退市。 退市機制的建立,真正承認了上市公司的分化。而這6年來,業績分化也愈來愈強烈,此前上市公司業績超過每股收益1元,就已震撼市場,而如今,每股收益在1元以上的公司已有十數家,2004年報,中集集團(資訊 行情 論壇)更是以2.37元的每股收益拔得頭籌,此前2003年的航天信息(資訊 行情 論壇)曾創造出2.41元/股的業績,創出滬深上市公司1995年以來每股收益的新高。有人入天堂就有人下地獄,上市公司的虧損紀錄也在不斷刷新,ST重慶就在2004年創下每股虧損14元的驚人紀錄。 從當年激情燃燒的“5·19”到本周四暗淡無光的紀念日,其間上市公司既有顯著質變,亦有滄桑故事,寥寥數語恐怕很難勾勒這6年的歷史變遷。但無論如何,從歷史中截取片斷,或為記錄,或為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