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生:震蕩在意料之中 預期應盡快明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3日 02:34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 蔡鈺 發自北京 “震蕩在意料之中,但預期應盡快明確。”昨日(12日),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教授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就證券市場股權分置的改革進程發表了自己的評價。 《第一財經日報》:首批四家試點公司中,具體方案基本分成兩類,一類是非流通股
華生:兩種補償方式的不同在于補償的法律主體不同,從經濟本質上說,這兩個方式是相同的。送股也好,縮股也好,配售也好,從投行角度都可以換算成同一種形式。所以有些人把清華同方的方案轉化成大股東送股,公積金轉增本來應該給所有股東,非流通股股東放棄了應該得到的股份,把獲得的轉給流通股股東,相當于對流通股股東10股送3.6股,其實本質和用自有資金補償是一樣的。大股東放棄了應該得到的股份,也相當于讓利。而且現在業界基本達成一致,給流通股股東的補償不準備征稅。 另外,這次的幾個試點方案是投行跟企業具體做出來,是企業的意見。方案中都采取了分類表決,這是多數人共同的意見。但分類表決制度本身也存在缺陷。 分類表決給股東們留出了最大的空間來表達各自想法,這是最大的優勢,也是劣勢,對小股東來說讓利的空間是沒有底線的,意見太多恰恰可能達不成協議,有可能無限制地被否決。 另一個問題是分類表決制度沒有連續性。如果流通股股東把方案否決了,非流通股股東還出不出價?而現在有的公司一次就來一個“最后通牒”價,揚言說被否決就不再做了,可能導致流通股股東不敢不投票。所以我建議證監會追加規定,凡是申請成為試點的公司,出了第一個方案之后如果被否決,一定要出第二個方案。不一定要限定連續出價的調整范圍,但必須繼續出價,保證解決的持續性。同時可以調整流通股股東的投票率,延長公司股票的復牌時間,來調節流通股股東的話語權。 《第一財經日報》:怎樣看試點公司的代表性和普遍意義? 華生:解決股權分置起步了,起步總是好事情。證監會選擇試點時首先是考慮上市公司的意愿,相對來說,選擇的這幾家試點都是比較有積極性的,質量也還可以。(但)我們預計(送股)這種方案其他大多數上市公司很難做到,沒有積極性,很多公司可能沒東西可送。 相對來說國有企業還好說一些,民營企業的股東更難讓步。國內1000多家上市公司,真正有讓步余地的可能有二三百家。所以對大多數可能談不成的企業,需要考慮可能會有什么樣的替補方案。對本來就沒什么可送的企業來說,可以提倡權證等替補方案。 試點方案推出后市場有震蕩,一方面是因為大的新政策出臺,震蕩是自然的;另一方面是市場的預期也還不穩定:這部分企業可以做了,其他企業怎么辦,沒有給出說法來。 《第一財經日報》:這次沒有提到解決期限的問題,另外感覺決策層是希望利用現有資源來解決問題,盡量避免涉及創新,你是怎么看的? 華生:不說時間限制也給解決過程留出了余地,可以根據市場反應逐步總結經驗,根據經驗再調整。這種做法本身起步決策風險小,但市場風險大。解決的時候循序漸進,遇到困難了自然會考慮其他的方式。 關于具體解決方案,核心問題是讓步的力度。這涉及兩類股東的利益,是任何形式解決不了的,需要讓具體企業自己來設計方案。 決策部門總是會選擇決策風險最小的方案。分類表決是多數人同意的,不能超越,因而政策風險小,肯定成為首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