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股市評論 > 正文
 

解決股權分置不可過分要價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2日 02:02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董少鵬

  隨著清華同方(資訊 行情 論壇)等4家公司股權分置試點方案出臺,持續長達數年的爭論似有升溫之勢,有不少人士甚至稱“試點必敗”,認為股權分置試點將再次走進死胡同,中國股市已經難以實現轉折。

  這種過分悲觀的預期其實缺乏依據。恰恰相反,非流通股股東向流通股股東支付流通權對價,已經走出了歷史性的積極步伐。在當前情況下,各方更應保持冷靜,真正尊重歷史,尊重市場,尊重談判對方,把握好當前難得的歷史性機會,達成市場化的利益平衡新局面。

  目前,針對試點方案中對價的衡量標準問題,意見紛繁,莫衷一是。這次試點本身就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如果不及時對基本標準上的誤區加以消除,就會增加“人為的不確定因素”,影響改革的正常進程。為此,需要對影響“對價談判”相關的因素進行務實的分析。

  第一,解決股權分置的終極目的并不是解決不同股東之間利益不平衡的問題。

  “股權分置”這個概念,是在股權分裂、股權割裂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的。其實,我國股市設立早期,并沒有這個提法,當時只是國有股、法人股承諾暫時不上市流通。現在解決這個問題,并不是為了向流通股股東進行利益補償,也不是為了幫助大股東從流通股股東那里攫取更多利益。實現全流通的終極目的,是實現股市的價值發現功能。

  高達60%左右的股票沒有流通權,至少在三個方面制約股市正常發育:定價機制畸變,定價基準偏移;國有股東和法人股東無法通過二級市場調整持股結構;大、小股東利益取向背離,公司治理機制扭曲。換言之,這些問題正是實現股市價值發現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的障礙。

  第二,非流通股股東向流通股股東支付對價換取股票的流通權,是務實的選擇,也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則。

  非流通股獲得流通權后,市場估值體系將發生根本性改變,直接表現就是:原來的非流通股的市值相對于原賬面價值明顯升高,原來的流通股的市值相對降低。所謂對價的實質,是因制度調整導致的市值損失補償。

  第三,對價主要是對制度調整造成的價值損失補償,不是涵蓋投資者一切損失的補償。

  由于股權長期分置帶來的利益轉移包括幾個方面:1、在公司首次發行股票時,流通股持有人以高于股價面值的溢價支付認購資金,補充了公司所需的資本金。2、股票上市后,國家和法人持有的股票不流通,但其在公司增發、配股等重大決策上享有絕對話語權,或者攤薄流通股股東的權益,或者再次從流通股股東處籌集資金,而流通股股東往往沒有手段制約這種行為。3、由于非流通股長期鎖定,二級市場的價格波動風險集中由流通股股東承擔,而非流通股股東相對處于二級市場風險之外。近四五年來,由于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方案設計上屢屢違背市場規律,使得“根本性制度調整所引發的風險”通過“市場風險”的方式集中轉嫁到流通股股東身上。

  前述三個方面是計算對價所要涵蓋的,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并不一定要由非流通股股東承擔。

  第四,非流通股股東也為股權分置付出了歷史成本和經濟成本,對此也需要給予足夠的認識。

  徹底否認國有股股東貢獻的一個典型說法是,“非流通股股東持股成本是每股1元錢,流通股股東持股成本卻是幾元十幾元甚至數十元”。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1990年設立證券交易所時,國有企業鮮有試點,國有企業改制并發股上市是從1994年之后逐步升溫的。投資者購買國有企業改組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在相當程度上是認可這些企業的投資價值的,是依賴國家信用的。這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大前提。

  除了國家信用的支持,國有股股東也在物資、價格、人力、渠道、特許權、政策等方面為上市公司注入了難以計數的資源。如果國有股股東不是占有大比例的股份,國有股股東也不具備注入資源的利益動機。

  我國上市公司多數采取發起設立模式,即幾家國有大股東和法人股東將其資產作為股本投入設立一家公司,通過資產評估,確認公司總股本規模,在此基礎上向社會公開募集部分股份,然后上市。國家股東通過發起設立公司,享有每股面值1元的股權,并不等于其持有的股票只值每股1元。公司股票以幾元十幾元甚至數十元的價格向社會公眾溢價發行,本身就足以說明國家股東持有的股票絕非只值每股1元錢。

  流通股得以高溢價發行,固然有因股權分裂導致大部分籌碼鎖定的制度原因,但不是原因的全部。流通股股東對于股票價值的判斷絕非僅僅依據籌碼鎖定因素,還包括對于國有股股東價值的認同,對于經營管理層的信任等等。認為流通股股東的“真金白銀”是支持上市公司價值的惟一因素,是不夠客觀的。

  第五,解決股權分置問題要堅決防止和杜絕“亂搭車”行為。

  如前文所述,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核心是實現股權全部可流通,實現股市應有的價格發現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其前提是處理好、解決好因制度調整導致的流通股股東利益損失補償。就流通股股東而言,提出非因制度調整導致的利益損失補償,也是一種“搭車”行為。就上市公司而言,以公積金轉增股本方式變相補償流通股股東,有“搭車”擴大股本之嫌,需要總結。

  回顧2001年國有股減持試點,最大的搭車行為就是補償社保基金,可謂得不償失。

  結合前述分析,筆者認為,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價值取向應是,以國家信用擔保,通過制度調整,達成市場化的利益平衡。而尊重歷史,尊重市場,尊重談判的對方,才能夠使談判取得實效,從而達成市場化的利益平衡。以此為基礎,未來二級市場的反應理應是積極的。

  還要指出,指望每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因解決股權分置問題而上揚,是違背市場規律和科學精神的。“市場化的利益平衡”是指為各方利益提供制度化的保障,漲固然有利于平衡利益,但就單個公司的不同股東來說,股價短期下跌也可以實現利益平衡。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5月12日 第一版)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第48屆世乒賽
二戰回顧系列專題
庫爾斯克會戰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太平洋海戰
如何看待中日關系
新浪獅籃球隊回訪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中國特種部隊生存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